|
马英九接党主席后,国共论坛该存该废?他的答复是「继续下去」。
继续下去的意思就是:未来两岸谈判,国共论坛仍将扮演「形为二轨,实为一轨」的角色,仍将当个不受民主程序规范的「潜主角」。
国共论坛是两岸历史偶发的阶段性产物,也是两党对立半世纪后,「重建党谊」的一个象征性产物。当初设立时,国民党仍是在野党,手中并无公权力,两党在论坛中不管怎么放言高论,都是两党家务事,即使涉及政策,也只是两党的主观期待,对政府政策并无规范功能。
但国民党现在是执政党,即使不兼政府公职的吴伯雄续任党主席,马政府都应以「阶段性任务完成」的理由,来处理国共论坛的角色定位;更何况,马英九比吴伯雄还多了一个总统身分,如果国共论坛存而不废,未来两岸谈判的决策机制,势必将愈趋私密化、两党化,有违民主政治透明化与责任政治的基本原则。
有人认为,两岸沟通管道本来就不多,类似国共论坛这样的桥梁媒介,应该多多益善,马英九就持这种看法。但他们忘了,国共论坛的性质不同于其它民间论坛,其它民间论坛可以多到遍地开花也无妨,但国共论坛一「坛」独大四年后,现在已到了不是废掉,就是彻底转型的时候。
理由是什么?其一,连战带头的国共论坛,或许还可以用政党交流来定位,但去年吴伯雄率队召开的国共论坛,已有多位政府高层官员上桌谈判,也因此让国共平台首次具备了「准官方」的色彩。
其二,国共平台既然已有「准官方」色彩,也确实扮演了两岸两会的前期谈判角色,也就是说,在两岸事务决策机制中,国共平台已变成了「体制内的角色」;但对这么重要的一个体制内角色,立法院却完全没有监督权力,显然不符责任政治的要求。
其三,中国政府的决策程序,到现在仍不是民主治理的模式,就像马英九所说:「大陆仍是一党领政,国共论坛的承诺对他们可能有拘束力」。但台湾有台湾的民主程序,如果为了迁就配合中国的决策模式而便宜行事,让国共平台脱离于台湾的民主程序之外,这不但是自弃台湾民主价值于不顾,显然也有违马英九一向坚持的法治主义原则。
其四,台湾目前的两岸事务决策,完全操诸府院少数决策者手中,陆委会与海基会事实上仅具有决策程序的形式性功能;如果准官方色彩的国共论坛仍然继续扮演「政党先行」的角色,海、陆两会的功能地位,可预见将更趋虚位化、边缘化。
其五,两岸现阶段虽然刻意回避以国家协商的模式来处理两岸谈判,但两岸政策既是马政府的上位政策,又攸关台湾未来如此重大,谈判的决策权当然不该长期被国共两党所柯断。马英九如果真想让两岸政策变成台湾未来的「正面因素」,他即刻该做的,应该是重建一套决策机制,把立法院与反对党纳入,让这两个本来就是体制内的角色,能真正发挥监督功能。
其六,台湾每次参加国共论坛的人,除了国民党高干外,就是财团企业老板,这些大老板藉国共平台之便,跟对岸高官建立沟通管道,中国政府也透过这样的管道,不时以示惠的方式拉拢他们;但这种互动是否有不为外人所知的密室交易存在?财团企业老板是否会在马政府的两岸决策机制中,变成企业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压力团体?马英九都必须加以正视处理,不能任其伴随国共论坛,寖假而成为影响台湾的潜在负面因素。
马英九接受媒体访问时说:「两岸这一年,把紧张与对立化解了」,这是事实;但台湾内部,尤其朝野间,这一年来却因为两岸政策增加了紧张与对立,也是事实;马英九不能只承认此事实,而否认彼事实,尤其更不能以「反对党不管做什么都反对」的理由,来简化甚至丑化许多人对他两岸政策的疑虑。
消除疑虑有很多方法,马英九既是总统又将兼执政党主席,可为能为之事甚多,但他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国共论坛的问题;这件事不做,其它都是空谈。
(作者为中国时报前社长)
文章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