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中国国民党如何保持持续执政?
中国国民党如何保持持续执政?
作者:gaomi_xiao
自1949年中国国民党在台湾执政60多年来,受国际政治环境和台湾岛内各种政治势力不断出现的影响,“一党执政”不断的向“一 党 专 政”的方向发展。在台湾具有崇高威望的蒋经国先生主政时期,台湾发生着一方面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空间和政治环境不断恶化的政治现实条件下,台湾岛内要求政治改革的群众运动此起彼伏。国民党的蒋经国执政团队,为了台湾长远发展,为顺应国家和岛内的政治需要,开始了“本土化”、“民主化”的“体制内改革”,选择大批本省籍新生力量进入各级政府和党务机构,这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国民党“掘墓人”的李登辉。国民党在政治意识、组织形态和年龄结构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国民党当局与民众的矛盾有所缓和,省籍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蒋经国的权力地位因此得到巩固。但是,蒋经国先生并没有改变国民党“一 党 专 政”的政治现实。 在蒋经国时代,与国民党不断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相对比,国民党在与对岸的关系发展上,却始终坚持“维护中国正统”,不愿意客观面对中国国际主导地位的建立。在对大陆政策方面,国民党担心两岸关系的改善对其“**戡乱体制”造成威胁,制定了“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
与之中国国民党的同一时期相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大陆执行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优越性。 “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有效的面对国际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需要。只要坚持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政治民众,可以在中国***及中国八大民主党派中找到政治皈依。同时,随着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中国***可以随时吸取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精髓,不断强化和改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中国***在不断推进中国各民主党派不断发展的同时,能够始终保持和强化中国***的执政地位。中国***与中国八大民主党派之间建立的“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按照“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不断得以保持和发展。中国***在“一 党 专 政”与“一党执政”之间做了很好的界定,并通过“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保持了“一党执政”的诸多改善的空间。即便中国进入“公民社会”或“政治社会”,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仍然能够顺应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1988年,深受日本军国主义影响的李登辉成为国民党新的当家人。为巩固其领导地位,蒋经国依靠“发展台湾民生”得以实现,李登辉最早期望通过“改善两岸关系”予以树立。中国国民党李登辉执政团队在执政初期建立了“和平统一委员会”,并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希望以此做为两岸统一的发展指针。 但是,基于两岸相互隔阂、缺乏深化沟通渠道和必要互信机制,及中国大陆对台湾社会和李登辉认识不足,中国大陆天真的把两岸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台湾领导人身上,执行着“寄希望于台湾当局”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在未能及时把握住两岸统一的政治机会时,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共产主义阵营裂变”的历史事件。国际政治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中国进行“打压”、“制裁”的国际环境下,具有政治投机性格的李登辉产生了“中国会政治***”的“政治幻想”,于是李登辉主导的“两岸统一”的发展方向出现了“转折”,最为典型的标志就是李登辉抛出了“两国论”和中国大陆展开了1996年导弹发射。两岸政治和解的道路彻底断裂。
为了巩固国内的政权和领导地位,“恼羞成怒”的李登辉把执政方向转入对两岸政策执行“戒急用忍”,对台湾内部开始全方位、多层次打压外省籍亲蒋派政治势力、扶持和鼓励“黑金政治”和台独政治势力的政治崛起。国民党从此陷入内斗,台湾政坛进入动荡时期。 由于李登辉不择手段巩固个人权力、长期推行***路线、纵容培植“台独”势力,引起了强烈反弹,国民党不可避免地走向***。1993年8月,党内少壮派“立委”赵少康、李庆华等人出走并正式组建“新党”,引起政坛震动。1995年,李登辉违背诚信再度参选,导致党内大佬陈履安**、辞职参选,林洋港和郝柏村在明知将被驱逐出党的情况下自行违纪参选,国民党3年之内,竟然出现了3次较大的***。2000年大选前,国民党元老出面游说,希望李登辉能够同意连战与宋楚瑜搭配参选“总统”,但李登辉出于个人目的不希望宋楚瑜成为新的政治强人,阻挠二人搭配并挑起连宋之争,致使宋楚瑜负气出走,自行参选,国民党一分为二。在选举的关键阶段,李登辉又暗中支持民进党候选人,导致连、宋二人双双落选,国民党痛失执政权。 国民党意外失去执政地位,引起了党内的强烈不满。大选结果公布当晚,数千国民党老党员及民众彻夜聚集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前,要求李登辉立即辞职,这股声浪还迅速蔓延到台湾全岛。2000年3月24日,李登辉在一片“下课”声中辞去党主席,连战在危难之中被推为代主席,宋楚瑜挟高票另组亲民党。2001年,李登辉策划党内“亲李”势力出走另组“台联党”,国民党元气大伤,政治实力大幅下降,政党形象恶化,面临着进一步***的危险。 连战痛定思痛,推出一系列党务改革措施,清除李登辉的恶劣影响,逐渐稳住了阵脚。随后,连战捐弃前嫌,加强与宋楚瑜等的合作,逐步取得了“泛蓝”整合的主导权。2004年,连宋搭档参选“总统”,大大鼓舞了基层支持者的斗志与信心,连宋配的民调支持率一直处于领先。另一边,陈水扁极力鼓吹“正名”、“公投”、“制宪”,大打“台独牌”,拉近了与连宋的差距,使选情呈胶着状态。选举前一日,陈水扁神秘遇刺,使选情翻盘,连宋以微小差距再次落选,筹划多时的国亲合并陷入僵局。 在民进党“两颗子弹”的社会影响下,2004年年底,“泛蓝”在“立委”选举中“出人意料”地取得过半优势,宋楚瑜宣布要“走自己的路”,与陈水扁达成了“十点共识”,国民党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关键时刻,国民党大胆派出副主席江丙坤参访大陆,并带回了“十项共识”,夺回了两岸关系的发言权。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参访大陆,对国民党的未来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民进党贪腐不断的败露、民进党的“冒进台独道路”的失败及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深入帮助”,台湾上下“人心思变”成为了社会主流。2008年国民党借助“台湾内外”的各种优势,克服了国民党政治参选人马英九的司法困扰,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总统选举”中一举取得了台湾政权。
此刻我们知道,任何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要在台湾社会树立政治威望,需要在以下几种途径中取得至少一项“骄人战绩”: 1、 发展台湾民生; 2、 改善两岸关系; 3、 突破国际空间; 4、 岛内政党认可; 5、 威慑周边地区; 6、 国际社会支持;
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恢复对台湾的执政以来,面临与前任同样的问题:如何巩固在台湾的领导地位? 马英九毕竟是第一次当台湾地区“总统”,这与几年前做台北市市长是截然不同的。上任一百天来,马英九执政团队必须面对陈水扁执政当局给他留下的烂摊子。回顾马英九一百天树立“政治权威”过程,我们可以“透视出”四年或八年时间里,马英九政治空间的发展方向: 1、 在上任初期的“钓鱼岛风波”中,马英九传出“不惜一战”的风声。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基本算是“平息风波”。该事件表明马英九没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勇气”,当然也就没有“威慑周边地区”的能力了; 2、 在上任初期,马英九不断在公开或私下的场合向政治对手民进党伸出“橄榄枝”,希望“蓝绿和解”。民进党以“830呛马大游*”打碎了马英九的“岛内政党认可”的幻想; 3、 自上任以来,马英九不断阐述“马氏新思维”,即“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的理念,希望维持“台湾邦交国保持不变”及“台湾参与联合国”。但是,基于马英九“今生不统一”的政治主张,中国否决了“马氏新思维”,阻止了马英九第一次“突破国际空间”的企图; 4、 在上任初次“国事访问”中,以“低调”方式与美国政府“亲密接触”,并获得“台美关系回温”的成果,但美国坚持不允许称“台湾”为“+++国”,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这就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并不承认“台湾主权国家的地位”。马英九试图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道路被堵死。 5、 马英九上任以来,一直都热衷于“拓展国际空间”而忽视了“发展台湾民生”,导致民怨沸腾,出现内政治理换乱、台湾股Shi下行、民众生活困苦、面对灾害无能等问题。短期内,马英九的“发展台湾民生”的成绩是很难有成绩的。 6、 马英九执政以来就抛出“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试图改善两岸关系。中国大陆本着善意的容忍和让步,并没有与马英九执政团队斤斤计较,仍然对马英九开出的“空头支票”予以“现金兑换”。在经过一百天的思考后,马英九又提出两岸是“一中各表”基础上的“一国两区”的关系,希望得到中国大陆的“善意支持”。中国大陆又给马英九开具了一张“延期支付的现金支票”,以示对马英九的政治支持。 至此,马英九未满一年,几乎可能树立政治权威的道路都走了一遍。“一个轮回”下来,马英九基本应该知道:要保持国民党持续执政和马英九连任成功,真正可以依靠的朋友只可能是中国大陆,真正可以走通的执政道路是“依托两岸,发展民生”。 所以,未来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发展,需要利用本次执政契机,依靠中国国民党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导地位,切实贯彻“发展台湾民生为第一要务”的政治承诺,重新获得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发展空间和社会认可。事实上,这也是一次中国国民党再造的过程,需要中国国民党做好长期的准备,务必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稳妥、有序的做好此次再造的各个环节。中国国民党一旦错过八年的再造机会,将失去在台湾的优势地位。 中国国民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彻查前朝及今朝的“弊案”为突破口,维护台湾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2)两岸合作制定促进和发展台湾民生的中国国民党政策规划; (3)优化和调整台湾地区政府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积极、有效的落实各项发展民生的政策; (4)深化密切联系中国国民党基层党务组织的沟通和联系,激活基层党务组织对国民党执政团队政策的支持、执行和反馈活力; (5)发现、选拔、培养、教育一批能执行国民党以发展台湾民生为主旨的政府人才、党务人才和谋划人才,为马英九执政团队提供人才和政策支持; (6)加强与大陆执政党的沟通、联系与合作,共谋两岸关系的发展规划,协助马英九执政团队促进两岸民众关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要保持持续执政,必须以“立足台湾、放眼中国”的视野,积极引导台湾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为前提,以积极有效的促进和发展台湾民生为基础,激活国民党基层党务组织的活力为环节,树立良好的依法执政的政党形象和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为突破口,切实履行“发展台湾民生为第一要务”的承诺,进一步优化台湾政治环境和政党生态,创造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台湾民众生活富足的新型台湾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