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教育必须拨乱反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 19:2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本京
(中美文化经济协会理事长)


前 言

       台湾在经济上曾经有的一些成就,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事实上,这也是在民国六十五年,台湾不再接受美援,却能自立更生的实例,在此后短短的二十年间,创造了「台湾奇迹」,这是因为有一批来自大陆技术官僚们的引导以及台湾人民的勤劳外,最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那发光发亮的教育政策。然而这一切,都因为教改的发动而变了样,从此台湾的教育政策沦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而始作俑者都在事后大言不惭的说:「教改的旨意无错,错在执行方式。」这种一说就错、一错就赖的懦夫行为,却出自这位享誉国际的科学家之口,真是令人目眩头晕,三叹不已!本文续就十年来台湾教育落后之事实,将部份问题严重之教改政策条陈于后,作为一个历史纪录。

       台湾教改之变动由来已久,远在一九九六年李登辉以高票当选总统后,就由某些声音很大、却是外行的学者们搞起了教改,进而种下了一些无可挽救的、摧残万千学子之错误政策;而这些政策中,扭曲教育最深的就是教改新政,例如:教授治校、扩充大学、增加中小学教师训练等,都是由严重偏差想法所堆砌而成的政策,此形成了今日因教育政策不彰而制造了不安的社会。在这一不安的社会中,最令人感到问题严重的是,民间日渐盛行的「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之成因及后果

     「读书无用论」就是典型教改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当年扛着教改大旗,打着「教改有理」的招牌,横行教育界,如今惹了大祸,却一个个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躲了起来。然面对这一严肃的问题,终要有人提出解答;面对这一要命的烂摊子,终要有人来收拾。本文将就此一问题之成因,寻找答案。

        教改的一大说法就是扩充大学教育。某位科学家曾大力呼吁扩大大学生的人数,而达到提高台湾人民素质之目的。于是行之有年之技职教育顿时崩解,大量的专科学校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升等为技术学院,再上调升格为科技大学,最后成为大学。问题是,这样子的专校一变而为技术学院,有无严格的门槛。事实上,这些门槛几乎都是形同虚设,政府的政策是这样:「先改制,再管制」,于是等到大批技术学院成立之后,再严格要求其品质,而非先设高门槛。这一本末倒置之现象,即是教改专家的杰作。

        这一杰作,使得台湾大专院校从二十年前的六十所,一跃而为今天的一百六十三所,这是教育部最新资料所公布者。为了满足教改需求,教育部一方面大力增加私校数量,一方面则要求国立大学增加录取名额,尤其鼓励大学设置研究所。就在今天,全国就读硕士学位者高达十六万人,而攻读博士生更高达三万人。试问,这么多高学历的研究生毕业后均能顺利地找到工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〇〇八年九月二日《中国时报》的第二版,这样的下了标题:「找不到头路,一堆博士家里蹲」。十年前,博士生也不过仅有一万人,在民进党刻意与李科学家的配合下,人数一跃为三万人,这是一个全世界从未见到的怪现象,而这一怪现象最终将动摇国本。这难道就是民进党及李某人所要的吗?事实上,人浮于事是一个老问题,这本来应是人力市场的问题,而今却发现这还是一个不良教育政策所衍生的问题。

        此一令人胆战心惊的局面,连到教育部高教司长何卓飞也坦承「这是很恐怖的事。」事实上,何司长不过仅看到了「恐怖的事」,而成千上万的大学及研究所毕业生才是首当其冲、亲身经历了这类「恐怖的事」,这笔帐究应向谁讨?在笔者执教的博士生班中,有些同学对未来就恐慌万分,不知所措。身为老师的我,有传道解惑之责,然而传道尚可,这解惑就不知如何以对?事实上是教改召集人的偏差想法,才引致了今天这一堆在沙中的炸弹,不知何时会爆开?这位披着科学家外衣、实是教育外行的人士认为,读大学才能提高国民素质。他的发言造成了今天博士满街走的情景,使得高阶人力闲置。这一严肃的问题,每一位在大学工作的同仁们都已看到,李家同教授就为此忧心,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开始。


流浪博士何其多

        流浪博士已逐渐成形,《中国时报》在这篇报导中就点明,某位自美国一流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从台北的学校找到彰化云林仍无着落,自嘲成了流浪博士。这就是教改的败笔之一,如今大错已铸。目前在校学生人数除硕、博士生如前所述,还有将近百万之谱的大学生,如此庞大的人数对人力职场而言是一个无解之题,于是我们有了流浪博士、流浪硕士,当然更少不了流浪学士,当他们手携毕业证书却不能因才就业,到处碰壁,那下一步就会从失业问题恶化成严重社会问题。今日台湾的各类问题繁多,然而最令人不安的,莫过于教改所产生的灾难。


失败的中小学教育政策

       若论教育中何者最为重要?有识之士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是中小学教育。自政府播迁台湾以来,由于有适合的中小学教育政策,才能藉此为基石,从而发展出良好的教育政策。然而十年前的教改,却完全扑灭了这一照亮台湾的明灯,如今台湾的中小学教育千疮百孔,不忍卒睹,善良的台湾人除了忍受教育部之专制独*外,似乎寻找不出一个解决之道。在所有这些有关问题中,为害最深的就是「九年一贯,一纲多本」政策。

       中小学教育政策可以说是教改核心,而这一改变却摧毁了原本相当健全的教育基础政策,自从「教审会」在民国八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成立后,教育部翌年即雷厉风行,在毫无配套政策下,为所欲为的将一辆跑车驶上了一条虚幻的公路,其肇事机会自是百分之百。然而当年有如红卫兵般横行的教改者,如今却一声都不响,坐视大错已铸,让全民埋单,其为祸之大,真是罄竹难书。

       教改者推动之「一纲多本,九年一贯」,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搞得人仰马翻,局面失控,在这一新的政策之下,中小学生课本可由多家出版商提供,于是在升学大前提下,老师们岂敢仅要求学生读一个版本。在这一制度下,不但见师生疲于奔命,家长也为多余之教科书付出负担,在经济环境每况愈下之际,复加上书本钱黑洞似的增加,贫苦家长们之苦,执政者未曾看到?除此之外,中小学将各科划分为七大类,例如当年的生物、化学、物理各有不同的老师负责教导,如今则责成一位老师负责;而音乐、体育、美劳的老师也是三合一,于是教体育的老师也需要教唱歌,这种立意之偏差,导致中小学老师不知所从,严重影响到教学品质。

        此外,学生也因缺乏对国家之信仰,而不知效忠那一个国家。当陈水扁说+++国是「啥米碗糕」时,身为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引导学生有爱国情操?在过去十一年中,先有李登辉,再来个陈水扁,已经掏空了国家的精神与魂魄,剩下的仅是贪腐、违法,教育工作者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才是今天学生的悲哀,教育工作者之无奈。中小学教育是教育当中最重要一环,如今执政者正在将此最为重要之建国基础予以分解,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流浪教师之问题

        面临「流浪教师」之严峻问题,教育部要从今年开始实施所谓的「精致国民教育五年方案」,说白一点,这一政策提出就是针对「流浪教师」问题而挑起的选战策略,根据这一策划,全台小学每班人数由目前平均卅五人降至今年的卅二位,希望能够达到增聘老师之目的。然而,这一为选举而提出的策略果真得以解决「流浪教师」问题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不过,在得到答案之前,应该先看看「流浪教师」一词是如何而来的。

        用白话文说,「流浪教师」就是找不到工作的合格中小学教师。事实上,「流浪教师」也应包括找不到工作的合格教授,根据教育部去年二月公布的师资培育统计年报透露,至民八十五年底,全国失业之合格中小学教师达到五万七千人之多,若至今年年底来看,此一数字绝对会再急遽上升,而这只是官方统计,实际上的数字当然不只如此。由是可知此一严峻现象,而这也是号称富裕台湾的一大讽刺。

        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再报考修习「教育学程」,其时间及花费上等于读了一个硕士,等到修习期满,还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才能取得证书,求取教职的工作。然而在台湾经济沉沦下,再加上少子化,想要能顺利取得工作却是百中不得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台湾有许多找不到工作之合格教师。另外一个酿成此种现象原因,在于政府一直到事情「大条」后,才惊觉少子化的时代已飘然来临。由于事前没有未雨绸缪,如今问题来了也想不出对策,倒霉的岂只是合格教师,一些七、八年前在教育部号召及鼓励下所设的「教育学程研习班」的大学,就因此也成了受害者,这是因为政府在当时未及省思到少子化的问题,而看着不少大学争相设立学程班。从民国八十三年发现少子化问题如此严重,乃以评鉴方式要这些班级减班或取消,这对很多大学非常不公平,因为当年在教育部监督下,广征教师,撒下资金,如今却落此结局,真是欲哭无泪。

       目前这五万多「流浪教师」,大概有三万人预备继续谋求教职,专心作一名「流浪教师」,其他二万多人则只好放弃所学,另谋他途。这种由于政府不良政策所导致人力浪费,真是令人惊吓!教育人力资源浪费,不知执政者看到了没?事实上,在政府「重量不重质」的既定政策下,有些学校之学程班毕业生,多年来无一人通过资格检定考试,教育部有关职司有无看到此一现象?而这也显现出台湾教师素质面临崩盘之困境。教育部去年出版之《师资培育统计年报》指出,各项专业教师以特 教者最受欢迎,而以修习中文者最难取得教职。由于政府近年大肆减少中文教学时数,所以当今国文科之储备「流浪教师」最多,几乎有四千人之谱,这真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资料。


沉沦中的高等教育

       由于某科学家对教育放的外行话,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就因此而面临困境。前台大校长陈维昭在《台湾高等教育的困境》一文中明白指出:「我国缺乏一贯之高等教育政策」,这真是一针见血之语。事实上,在过去十年中,教改残杀了教育一贯性之原则,而施之于一些不切实际而后患无穷的政策,如今大学生成为「稀世之客」,换句话说,在某些学生报到不足之窘境下,要有教无类,真是痴人说梦。当一位本来就不应该毕业的高中生,以十八分考上大学,请问老师要怎样教他?而对此怪现象,这位科学家又发妄语「十八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一年内教他考两百分。」笔者执教三十七年,还没有发现有此本领之大师,可以如此神仙似地将一个考十八分的学生,仅花一年就可教出两百分的学生。若如此,笔者建议这位教育外行者,不妨自己先放弃五十万新台币月薪的研究员薪水来大学任教,以实现自己所说的话,教育那位十八分进大学的大学生。

       事实上,由于大学多,学生少,套句陈校长之言「大学高中化,研究所大学化」。另外一个劫数是泛政治化的政策,例如为了选票,执政党祭起一个号称「一县一大学」之口号,于是陈水扁一下乡,一定根据此一政策到处设校,从而稀释教育经费,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降低我国大学生之素质,进而恢复锁国政策,阻挡台湾青年求取国际竞争力之机会。因此,笔者乃认为有此种令青年迷失发展方向之教育政策,已使国本动摇了。

        高等教育出了问题,这是一个人人俱知的现象。诚如葛永光教授在其《当前高等教育问题的症结》一文中直率指出,大家谈到高等教育,人人都猛摇头。事实上,台湾高等教育的问题是满多的,然而一大部份却与教改脱不了关系。今天国人对此已有共识,然而却无法在解决问题上有共识,例如执政党肯抽出那只政治黑手,让教育的归教育?这真是一个大哉问!


结 语

       今日台湾教育问题不一而足,这与教改召集人的性格有关,他的强以为知,凡事均有意见,例如最近又有谬论,认为「高中职毕业生每年进入研究型大学最好能达到百分之二以上」。这是何等重要的政策,请问这资料从何而来?是「青菜」说说,还是有科学论据?如今台湾教育几近崩溃,又有这样一位讲话不负责任、误国误民者不断地放言高论,我们到底还要忍耐多久?他最近在「我国高等教育论坛」上又发表高论,认为「大学生要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而非样样都行。」此言有理,国人也希望他不要样样逞能,而应专注于其化学实验室中的工作。

        每一个爱台湾、关心台湾的人均应该高度关怀台湾的教育,惟有大家表示意见才能感动主其事者的注意。今天,台湾年轻人由于身处不良的教育环境中,自然无法在未来国际职场中竞争,而这不但是当事人个人损失,也是台湾之损失。在日后的职场中一定含有国际化因素。因此,外文及国际观就是现代青年走向二十一世纪职场之必经途径。

       不幸的是,在当今政府主导之下的年轻人对手到擒来的大学文凭并无珍惜之感,这一现象将引导年轻学子「读书无用论」之异端想法,从而破坏了读书的无上价值观,年轻人将不再珍惜读书之机会,反倒要退学去赚钱,此风若长,将在不久的将来酿成更难解决的就业问题。执政者能不正视此一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8:0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