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两岸消除政治对立与和平统一的推动力量
作者:肖永国
马英九自2008年5月20日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以来,,随着两岸沟通、交流、交往及合作的深入,马英九始终站在台湾的立场上认知和定位两岸关系,虽然也做了若干调整,但是基于马英九的执政目标是稳定两岸关系的目的,所以马英九处理两岸关系主要遵循以下政治状态:
1、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的就职典礼);
2、 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实现经贸文化的全面正常化(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的就职典礼);
3、 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的就职典礼);
4、 两岸是“特殊”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是两个地区之间的关系(2008年9月3日,马英九与外国媒体谈两岸现状);
5、 根据“宪法”,中国大陆亦为“+++国”的领土(马英九在2008年10月7日接受日本媒体访问);
6、 因为“宪法”的缘故,两岸虽然对一中原则的见解不同,但都承认一中原则,台湾与各国发展经贸文化的交往并未违反这项原则(2009年2月25日马英九会见波兰众议院副议长倪秀斯基);
由此可见,两岸关系的本质就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对立”。所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既离不开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也离不开两岸共同消除“政治对立”。
一、“消除两岸政治对立”的政治前提;
“消除两岸政治对立”的政治前提是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对“消除两岸政治对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作用:
1、 两岸共同抵御国际政治势力对中国主权和领土的“蚕食”或“鲸吞”;
2、 两岸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台独”、“****”、“****”等;
3、 两岸共同整合与构建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国防力量;
4、 两岸共同探讨全球化国际力量的战略布局;
没有“消除两岸政治对立”的政治前提做保障,两岸和平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两岸共同消除“政治对立”的推动力量的政治分析;
一方面,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是消除“两岸政治对立”的前提;另一方面,消除“两岸政治对立”离不开五个方面的推动力量:
1、 两岸经贸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
“两岸经贸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是为了实现两岸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充分照顾台湾政治和社会的敌视心理和情绪,两岸可以从争议较少的两岸经贸文化的方面入手,积极促进两岸经贸文化的合作、融合与一体化。“两岸经贸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是消除两岸政治对立的经济基础,也是构建两岸共同利益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环,还是“操之两岸”的利益共同体。所以,“两岸经贸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2、 两岸各自的政治改革;
“两岸各自的政治改革”是两岸依据各自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影响和制约两岸各自发展的政治现状和问题,顺应两岸人民各自的要求进行“提升两岸政治资源”、“优化两岸政治生态”的制度、体制等方面变革。“两岸各自的政治改革”是服从和服务于两岸各自人民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优化政治资源、生态的需要。这与两岸的和平统一有关,但并不是以此为目的的。
3、 两岸在国际范围形成的广泛共同利益;
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条件就是两岸在两个方面达成形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否则两岸的政治对立不可能顺着两岸政治协议的签订而改变。构成两岸共同利益的经济体,一方面是两岸通过经贸文化合作、融合和一体化进程形成的两岸经济互补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是两岸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开拓全球市场”及“建立全球安全的经济资源和资源通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国际范围的利益共同体。“两岸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是两岸政治转向的基础和根本。
4、 两岸共同应对“周边地区”国际政治势力对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危害;
“两岸周边”国际政治势力对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造成危害并非现在才有,而是受两岸政治对立的影响造成的政治空隙导致的。两岸要本着“守土有责”和“精诚团结”的精神共同面对。特别是近几年来,“两岸周边”引发的主权和领土危机日益加深,两岸继续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是无法改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被“两岸周边”政治势力蓄意侵占和蚕食的政治事实的。两岸既然都承认“同一个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享有对应的权益。
5、 两岸政治谈判;
“两岸政治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平稳、顺利发展绕不过去的一段政治路程。“这段政治道路”可长、可短,可明、可暗。“两岸政治谈判”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性总结,也是确立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对两岸关系务实发展的政治规划。“两岸政治谈判”的本身由不得两岸某一方是否愿意,而是两岸都处于变动不居的内外环境下,必须做出的持续性的政治沟通、交流、交往与合作的一部分。
三、“消除两岸政治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关系的政治分析;
消除两岸政治对立,离不开两岸的政治谈判。而且,这五种政治力量既是独立存在和发展,也是围绕“两岸政治谈判”相互促进和紧密联系的关系。
1、“两岸政治谈判”的政治前提是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
两岸的军事力量要保证履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政治承诺,需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
2、“两岸政治谈判”的政治基础是两岸构建和形成了“两岸经济利益共同体”。该共同体包括“两岸经贸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和“两岸在国际范围形成的广泛共同利益”等两部分。
如果没有形成两岸共同的利益共同体,两岸的政治谈判仅仅是构建两岸的“政治止损点”,不可能通过单一的两岸经贸文化关系的发展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两岸的统一;
3、“两岸政治谈判”的关键政治环节是两岸各自进行的“政治改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两岸各自的政治改革之间是依据两岸各自的政治和社会需要开展的,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4、“两岸政治谈判”的政治催化剂是两岸必须面对的制约和影响两岸生存与发展的两岸共同政治利益和共同政治危害。更准确地说,没有两岸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的政治敌对势力,两岸的政治对立的消除是没有发展方向的。;
每当两岸政治关系出现徘徊或停滞、甚至倒退,真正对两岸政治谈判有促进作用的,不会是台湾政治领导人的政治转变,而是两岸必须面对的制约和影响两岸生存与发展的两岸共同政治利益和共同的政治危害。所以,两岸的“政治催化剂”还扮演着“政治粘合剂”的作用。
由此可见,这五种力量对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
四、“消除两岸政治对立”和“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时间规划;
依据两岸各自的发展现状及两岸当前的政治关系发展,两岸统一已经形成了相对明确的时间规划:
1、2008年至2010年,“两岸经贸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和“两岸国际范围内广泛的共同利益” 基本形成、发展;
2、2011年至2013年两岸针对“两岸周边”的政治势力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
3、2013年中国大陆开始循序渐进的制定和实施政治改革规划;
4、2015年至2016年期间,两岸达成军事协议;
5、2020年至2021年,台湾政治生态发生政治转变;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都必须面对的“历史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