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住民分类: ·高山族群 泰雅族(Atayal; Tayal) 赛夏族(Saisiyat; Saisiat) 布农族(Bunun) 邹族(Tsou; Cou) 鲁凯族(Rukai) 排湾族(Paiwan) 卑南族(Puyume) 阿美族(Amis; Pangcah) 达悟族 (Tao; Yami,昔称雅美族) 太鲁阁族(Taroko) ·平埔族群 噶玛兰族(Kavalan) 猴猴族(Qauqaut) 邵族(水沙连)(Thao) 凯达格兰族(Ketagalan) 雷朗族(Luilang) 道卡斯族(Taokas) 巴宰族(Pazeh) 噶哈巫族(Kaxabu,Kahabu) 巴布拉族(Papora,Papura) 猫雾族(Babuza) 洪雅族(Hoanya) 西拉雅族(Siraya)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高山族」和「平埔族」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有问题的。一方面,不管是高山族或平埔族,他们都属于学术分类上的「台湾南岛民族」,只是因为因袭过去历史上汉人对他们的称呼与分类,而「在方便上」被分成两大类。另一方面,所谓「高山族」的这个称谓,本身就不符合事实的描述。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高山族都是住在高山上,比如说住在台湾东部花东纵谷的阿美族、以及居住在兰屿岛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就不是居住在高山上。因此,已经有学者对这个问题堤出呼吁,认为「当今国家政策,不应延续清国及日治以来从统治观点的分类与命名;需打破「高山」与「平埔」的两分法,应设法还给各族命名权」(黄美英 2001)。因此,在使用「高山族」这个称呼时,宜小心斟酌。 原住民族文化特色 依据人类学者的研究分析,原住民的屋架建筑、火垦、吃槟榔、文面、皮衣制作、轮舞等文化习俗,都与传统的南岛文化相近。过去大多数的原住民都是以传统游耕及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靠近平地的(高山)原住民则与汉人的生活方式接近,但是部落组织的维系仍然保留着。布农族具有父系氏族制度;阿美族则属于母系制度,部落的头目拥有重要的权威与责任;鲁凯族与排湾族则有贵族制度、双系制度等。 原住民常用的衣料是自织的“番布”,是由苎麻制成。成年男子穿鲜艳的腰裙,女子穿长裙,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原住民有文身的习俗,至今仍然保存,但文身的图案越来越隐蔽。 原住民重视祖灵信仰,相信祖灵居住在山上,并且会保护族人收获丰盛。各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祭典,例如布农族的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 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 达悟族的飞鱼祭, 排湾族人的五年祭。此外, 卑南族重要的祭仪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等。南邹族相信祖灵依附在收藏的贝珠中, 因而有有子贝祭;邹族则有战祭、收获祭。 另外原住民的音乐和工艺也具有相当特色。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 布农族的皮衣制作技巧、邹族的揉皮技术。泰雅族与太鲁阁族的多金属簧口簧琴、布农族的多声部合唱、阿美族的自由对位式复音合唱等是其音乐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