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然选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 12:2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年的屈辱史更是让国人饱受欺凌。中华民族列祖列宗盼望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强国之梦,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感叹不已!
  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身上实现强国之梦已经不是幻想。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我认为有必要将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的几点认识与各位笔友共同切磋和探讨。

  一、和平发展需要宽松的内外环境

 (一)  和平发展需要宽松的内部环境

  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在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之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都是因为政治体制改革走在了经济体制改革前面。造成社会、经济不应有的动荡和倒退。大陆的“****风波”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西方民主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只能靠我们自己;靠全体民众团结一致,稳定有序的把经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在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要营造宽松的和平发展内部环境,必须正确把握稳定、发展、民主的关系。稳定是发展和民主的基础;没有稳定这个坚实的基础,发展和民主就是无源之水。发展是稳定和民主的动力;没有发展这个强大的动力,稳定和民主就不会长久。民主是稳定和发展的保障;没有民主这个可靠的保障,稳定和发展很可能是如履薄冰险象环生。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关系。绝不能只强调其中一点而忽略其他两点;使和平发展的宽松环境受到干扰和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是大陆政府适时采取改善和平发展内部环境的有力举措。正确处理和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不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妥善解决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社会保障和生存发展问题;大力解决强势群体和政府官员存在的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日益扩大的两极分化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真正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成果;让全体民众安居乐业、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二)  和平发展需要宽松的外部环境

  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和平发展必须在具备宽松的内部环境的同时;也要具备宽松的外部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德国的迅速崛起都经历过内部制定和平宪法凝聚实干;外部唯唯诺诺示人以弱,大搞和平外交。努力改变军国主义的扩张路线,营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本国大力发展经济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抓住机遇赶快发展,短短六十年一举成为世界强国。这当然和这两个国家具有阵容可观的科技人才密不可分;但也不能排除其奉行和平外交路线带来的好处。而战胜国苏联具有庞大的军事实力,理应赶快发展经济,以达到综合国力平衡发展;从而长久名列世界强国。然而苏联反其道而行之,对内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引发动乱。对外奉行强权政治、对外扩张。入侵阿富汗、捷克斯洛伐克,境外派兵驻守与美国及西方国家搞冷战。大大的增加了军费开支,经济实力难以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不断变化影响,使得苏联帝国终于解体成为二流国家。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深深的认识到,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对于和平发展非常重要。
  构建和谐世界是大陆政府适时采取改善和平发展外部环境的有力举措。奉行独立自主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此同时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应对三股势力;与东盟建立更紧密的对话和合作机制;与美国、日本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西欧各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非洲举办高层峰会;与澳大利亚、拉美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总之大陆政府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日益遍及世界各地;为大陆和平发展营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当前两岸同胞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大多数同胞的共识。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建立互信(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搁置争议(双方搁置对于一个中国政治含义认知不同);求同存异(求一中之同,存如何表述之异);共创双赢(双方客观的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勇敢的开创未来;争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的结果。九二共识是两岸两会恢复协商谈判的基础,更是两岸走向未来的典范。
  目前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增进互信的程度;提高互信的层次;扩大互信的基础;巩固互信的成果。由九二共识战略性模糊的共识,发展成为双方都认同新的一个中国原则战略清晰论述(世界上只有一个完整的中国;双方实际管辖控制区域同属一个完整的中国;双方“一中宪法”确定的一个完整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其核心就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并以此作为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基础,双方签订和平协议。为两岸和平发展提供较长时间的战略机遇期。
  目前双方应当在建立互信的基础上搁置主权争议、统独争议、历史争议、意识形态争议。以两岸同胞的福祉为重;以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以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为重。常言道:空谈误国。同样道理,虚耗的争论一样误国。为了一些双方敏感而又争议很大的问题,短时期内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浪费双方和平发展的宝贵时间;占领为两岸和平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的媒体网络空间。使两岸同胞不见其利,先受其害。所以说放弃那些短时期内无解的争论,为两岸同胞实实在在做些实事比什么都实惠和重要。让那些困扰两岸的争议,在双方和平发展的大潮中慢慢溶解消化掉吧。
  目前双方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求同存异为两岸交流沟通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只要双方不挑战对方的底线;不刻意伤害对方的利益;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寻找两岸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和平发展的交集。两岸同胞都是自家人,有事大家好商量。和气生财,人敬人高!双方对一些问题存在分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应及时沟通、互通信息、通报彼此关切、争取相互理解。杜绝单方面改变现状,谋取单方面利益而损害对方的核心利益。求同存异就是在两岸交往过程中,不断在原有共识基础上积累新的共识,在解决旧争议后搁置新争议的过程。只有这样两岸维持现状在和平发展动态中不断向两岸和平融合的方向稳步前进。
  目前两岸和平发展是符合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举措,双方团结起来排除一切干扰和破坏,抓住当前两岸和平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凝聚各自管辖区域内部共识;凝聚两岸同胞之间的共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让两岸同胞共享和平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使海峡两岸共创双赢成为现实。

  三、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要实现强国之梦,必须选择和平发展这个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强国和平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忍小谋大。这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强国之梦能够暂避锋芒,隐忍不发;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卧薪尝胆暂忍一时之辱;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暂时受些委屈、局部受些损失;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
  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和平发展的步伐,不因类似南联盟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等突发事件而受干扰;不因李登辉、陈水扁等极端台独分子肆意破坏而中断。这就是因为我们知道,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就是因为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所向披靡的程度。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都已经忍受了;再多一次又如何?国际一些反华势力妄图阻挠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就企图趁中华民族尚未强大的时候挑起战略决战;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扼杀在摇篮中。这是我们绝对不能答应的。所以说不能因为我们圆满的举办了奥运会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我们神州七号成功漫步太空而骄傲自满。因为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身上的担子还很重。正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让我们两岸同胞牢记孙中山的教诲,抓住机遇和平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强国之梦。
  总之,中华民族强国之梦已经初露尖尖角;在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一定能够实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1 12:28:39 | 只看该作者
u=3448664930,4100084428&fm=0&gp=20.jpg (4.51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1 12:28:42 | 只看该作者
和平是全世界大多数人民所希望的,但是和平也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1 12:28:46 | 只看该作者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是不能保障和平发展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之后,我们国家处于一种相对和平的环境。人们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这有利于国家建设和发展是一种好现象,但也要看到它的另外一面,就是在我们的民众当中,甚至军人当中容易滋长一种和平麻痹思想,好像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   其实,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大家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翻开报纸、杂志,以及其它各种媒体,你都会看到这个世界是个非常复杂、多乱的世界,可以说每天都有人在那里流血,都有人在那里牺牲,都有人生活在战乱和恐怖袭击事件之中。   我不相信,我们的国家,一百年,五十年,不会发生战事,我不相信这个。你们可以看,看我这个话,将来是否言过其实了,还是比较准确呢?我不相信永远不会有战争,虽然我们谁也不希望发生战争,但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古训,我们要牢牢记住。   自从出现了阶级或者说不同利益集团,战争这个人类的怪胎就伴随而来。一直到现在,人类进入到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信息时代的世纪,是高科技非常发达的世纪,是人类创造和享受高度文明的世纪。但是即便在这样一种世纪里,战争的阴云仍然挥之不去,战争仍然降临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国度里,仍然在摧残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所以说,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很赞赏搞类似《战争实验室兵棋推演对抗大赛》这样的国防科普活动。我说赞赏就是赞赏在这里,它的重大意义不在于兵棋对抗的谁胜谁败,不在于谁得了奖谁没有得奖。它的深远意义在于唤醒人们对战争的重视,对以往战争的回顾,对现在战争的关注,对未来战争的瞻研,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因此,我希望我们这次参赛的同志们,特别是年青的同志们,通过你们,让更多的年青人对这一领域产生热爱,积极投入到这一领域里面来。为什么说我们现在正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还要提倡搞这个活动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兵道与商道是相通的,兵战与商战是相似的,研究这一方面并不排斥,更不贬低,我们对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不排斥国防对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和积极的推动。   打仗,或者说战争学,或者说军事学,看来很深奥,其实也不深奥,只要你真正钻进去,热爱它、学习它,你就可以领会它的真谛,就会了解它的含义,你就会很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这个并不难,军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军人,他也是由老百姓走入军营的,所以即便你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你也是从老百姓变过来的,所以说,掌握战争学并不是军人的专利,老百姓也可以掌握军事。   在比赛中不管你扮演的是红军也好蓝军也好,都是在那里斗智斗勇。棋理如战理。打仗离不了分析判断情况,定下决心,部署兵力,组织协同,严密保障,还要加上不间断的指挥控制和督导,这就是作战的全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作完之后,战争并没结束,它只是为打好这一仗打下了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戏还在后面,就是说你这么搞了之后,你必然要作用于对方,对方反过来,又要针对你的这个招,实施反招,这个反招过来又要作用于我,我又要用反招来应对敌方,敌我循复、来回较量,直至这场战争结束。打仗就是这么一回事,大到战役,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的鏖战,小到战斗,几十个人,上百人的拼杀,无一不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打仗总有胜败之分,战场上是没有冠亚军的,不能像你们兵棋大赛这样,有的可以得个金牌,有的可以得个银牌,有的可以得个铜牌什么的,没有这回事,战场上是没有冠亚军的,只有胜败,只有生死。胜了我就生存,败了我就灭亡,所以这个事物和其它事物又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这个问题你只要把他琢磨透了,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战争这个问题说深奥确实深奥,说简单又很简单。无非就是刚才描述的那个过程,这就是战争的过程。即便是再高的将帅或基层指挥,只要你把这个事物看透,把这个本质的问题抓住了,你就可以灵活自如地来指挥战争。毛**为什么能用兵如神,他虽然没有上过军事学校,但是他把战争琢磨透了,他知道战争这个特殊的事物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把它"玩"得很好。当然这个玩是挂引号的,玩是玩不出新中国,是玩不出消灭蒋介石几百万军队的,也玩不出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也玩不出把美帝国主义打败,这不是玩的问题,但也可以简单地说他是在玩,他就玩得很好,毛**玩得很高明,玩得很自在,他把敌人都玩完了,他自己玩胜利了,战争就是这么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1 12:28:5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事业的最好的缓冲期就是和平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1 12:28:54 | 只看该作者
和平发展并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而是抓住机遇赶快发展。
当然也包括国防现代化赶快发展!
实现强国之梦就是在各个方面都是世界一流强国!
向好处争取,
做好最坏准备。
这才是万全之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1 12:28:58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好文章!中国近代以来的所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只有放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主旋律中,才能说得清楚,看得清楚,理论的清楚---各个政党、团体、阶级、阶层,包括精英和平民,无不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1 12:29:01 | 只看该作者
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4 05:1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