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军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 11:3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军事体制

    台湾现行的军事体制,基本沿袭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前在大陆时期的军事体制,并参照美国的模式,即“总统”为台军最高统帅,通过军政和军令两大系统领导全军。在军政系统上,“总统”通过“国防部长”对军队行使统率权;在军令系统上,“总统”通过参谋总长对军队行使指挥权。除军政、军令系统外,台湾当局还设有“国家安全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规划“国防”安全及“国家”建设大政方针。

   “国防部”隶属于“行政院”,主管“国防”行政事务,负责军队人事安排、组织编制、军费预算、武器研制与采购、军队设施建设等。“参谋总部”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参谋总长”在军令系统为“总统”的军事幕僚长,掌握军队指挥大权;在军政系统上同时又为“国防部长”的幕僚长。“参谋总部”下辖陆军、海军、空军、联勤、宪兵、海岸巡防及军管区司令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等依据军队的建军方针及原则,拟订本军种的建设规划和作战计划,战时组织指挥战斗行动,平时组织部队训练。台军还设有总政治作战部,并在军队各级单位设有相应机构,主要负责对官兵的思想教育和部队的内部控制,以及对大陆进行“心战”策反。

    李登辉主政后,一直酝酿改革现行军事体制,拟将以前的军政、军令二元化军事体制改为一元化。1998年5月21日,台湾“行政院”通过了“国防法”草案及“国防部组织法”修正草案,明确规定“参谋总长”为“国防部长”的军事幕僚长,“参谋总部”为“国防部长”的军事幕僚及三军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原隶属“参谋总部”的各军兵种司令部等改为直接隶属于“国防部”。“总统”对军队行使统帅权时,将直接下令“国防部长”,由“国防部长”责成“参谋总长”指挥军队,从而基本实现了军政、军令一元化的军事体制。


武器装备

   1973年美国停止对台军事援助后,台湾当局开始大力发展本地区的军事工业。近几年来,台湾军事科研投资强度很高,武器装备自给率不断上升,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军事工业体系,能生产坦克、火炮、中小型舰艇、战斗机、战术导弹等陆、海、空主战装备,基本上改变了过去90%的武器装备依赖进口的状况。但是,由于台湾地区技术储备不足、资金和人力有限、试验手段缺乏,某些关键技术仍然依赖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少武器装备还需外购。

    台湾在发展各种精确制导技术方面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已成功研制或仿制出多种型号的精确制导导弹。80年代,台湾为取代美制的“霍克”中低空防空导弹和“奈基”一Ⅱ型高空防空导弹,研制了具有电子对抗能力的“天弓”型防空导弹。其中,“天弓”—Ⅰ型导弹是美国“霍克”导弹和“爱国者”导弹的改进型,采用相控阵雷达半主动制导和红外制导,1985年研制成功,其技术85%的制导和控制系统的主要部件也都来自美国;“天弓”—Ⅱ型导弹是“奈基”—Ⅱ型导弹的改进型,1988年研制成功。

   与此同时,台军为了取代美制AIM—9J“响尾蛇”短程空空导弹和AIM—7“麻雀”中程空空导弹,研制了“天剑”型空空导弹。其中“天剑”—Ⅰ导弹仿AIM—9L“响尾蛇”导弹,采用红外制导,1987年发射成功;“天剑”— Ⅱ导弹仿“麻雀”导弹,1988年公开。台军在制海武器方面发展了“雄风”型反舰导弹。其中,“雄风”—Ⅰ型导弹与以色列“迦伯列”—Ⅱ型导弹类似,1974年开始研制;“雄风”—Ⅱ型导弹仿美国“鱼叉”导弹,采用红外加主动雷达复合制导头,1988年研制成功,1991年完成部署。此外,台军还研制成功了“青蜂”地地战术导弹和仿苏制AT—3型或仿美制“陶”式的“昆吾”型反坦克导弹。

    在发展精确制导武器方面,台湾已把“实时处理系统”和“智能型传感技术”作为未来两大重点发展方向,并由此规划出12大重点研究群,即:系统模拟发展环境、高速信号处理系统、智能型图像处理系统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时飞行控制与导航系统、高速计算系统与环境、智能型光电传感技术、灵巧与高速光电元件、毫米波及微波通信雷达系统和元件设计、毫微米技术、高速网络系统、多媒体系统。上述技术项目都是精确制导导弹及火控系统的关键技术,是未来台湾自行开发先进制导导弹所必需的技术。总之,台湾在导弹设计和开发方面已具有较强的实力,今后,将继续开发“天弓”—Ⅲ 型和“天弓”—Ⅳ型防空导弹、“雄风”—Ⅱ型潜舰导弹和空舰导弹。
1990年以来,台湾军方每年武器采购与研制经费大约在1200亿至1400亿新台币之间,更新武器装备经费的投入,占年度“国防”预算中最大的比例。仅1993年购置的150架美国F—16和法国60架“幻影”2000—5战斗机,就分9个年度编列特别预算3187.76亿新台币;于1994年建构完成的自动化防空作战系统(“强网计划”),耗资50亿新台币;1996年上半年,台湾又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达成订购4架C—130运输机的协议,总值超过2亿美元,同年11月,继续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系统制造公司签订了一个940万美元的合约,合约的内容是为F—16战斗机装上先进的雷达设备。

   台湾军方在多方采购武器的同时,还进行了自行研制和改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台湾还制定了针对祖国大陆的主要武器10年发展规划。


三军概况


    根据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军事力量对比》1998~1999年度的统计资料,台湾陆军总兵力约24万人,占总兵力的52%左右。 目前,台湾陆军编有军团部3个、空降特种兵种司令部1个步兵师10个、机械化步兵师2个、空降旅2个、独立装甲旅6个、坦克大队1个、防空导弹大队2个、陆军航空大队2个以及其他部、分队。

   台湾海军现役军人6.8万人,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2个师约3万人,装备潜艇4艘,主要水面作战舰艇36艘,两栖舰船19艘,作战飞机31架,武装直升机21 架。从上述数字中可以看出,台湾海军陆战队的人数在海军人数中所占比例之高,位居世界前例。此外,还有大约相同数量的预备役兵员。

   台湾空军现有68000名军官和士兵,占总兵力的14%。拥有飞机529架,分为作战和后勤保障支援两部分,编有8个飞行联队、3个地面技术勤务保障联队、4个指挥部、4所学校和一些相关分队等。空军是台湾整个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台湾军事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军种。

    而在武器装备方面,90年代初期以前,台湾主要武器装备都是六、七十年代从美国购进的,如F-104战斗机、F-5E/F战斗机、M41轻型坦克,有些甚至是美国在“二战”后淘汰的武器装备,如M24坦克、“山”字号护卫舰、“阳”字号驱逐舰等。这些武器装备在当时还算比较先进。但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始武器装备的全面换装,但台湾因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不干预中国内政而无法采购到新型武器装备。进入90年代以后,这些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生产出来的武器不仅过时,而且故障率甚高,摔机事件频频发生,武器更新换装迫在眉睫。

    1993年以后,台湾从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购买、“租借”了一些新式武器,如F-16战斗机、“幻影”2000战斗机、E-2T预警机、AH-1W“超级眼镜蛇”武装直升机、“拉斐特”级护卫舰、“诺克斯”级护卫舰、“中和”级坦克登陆舰、S-70C反潜直升机等,台湾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给予技术支持下生产出了IDF战斗机、M60A3主战坦克、“天弓”导弹等。

   这些被称为“第二代兵力”的武器装备自1994年以后逐批服役,按国民党当局的计划,至2000年基本到位。


军事战略


    1949年以来,台湾的军事战略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大致经历了“攻势作战”、“攻守一体”和“守势防卫”三个时期。

   “攻势作战”时期(1949-1969年)。国民党当局退据台湾初期,为防范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积极谋求美国的军事保护。美国出于围堵新中国的需要,派兵协防台湾。1954年,美台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即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美国会又通过了《台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必要时可动用武力****和澎湖。美台协防的目标达成后,台湾当局遂在军事上提出了“确保台澎金马,伺机反攻大陆”的战略方针,并在军事上积极进行各种准备。多次派遣小股部队和特5入窜大陆东南沿海,为其“反攻大陆”创造条件。在这一时期,台湾当局基本奉行“依美求存、伺机反攻”的“攻势作战”战略。这在60年代初期表现得十分明显。后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使得其“反攻复国”的图谋未能得逞。

    “攻守一体”时期(1969-1979年)。1971年台湾当局的代表被驱逐出联合国,中国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虽未放弃“反攻大陆”的幻想,但也意识到依赖美军防卫台湾和武力“反攻大陆”已不切实际。为适应形势的变化,谋求长期生存,台湾军事战略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战略思想由“以攻为主”转向“以防为主”,二是战略立足点由“依美协防”转向“独立防御”。在此时期,台湾军队虽未彻底放弃“反攻”念头,但其建军备战的重点已经转到加强防御作战准备方面。70年代后期,台湾军队在台湾海峡地区的军事活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步停止了对大陆的武装袭扰和飞机入陆侦察活动。

    “守势防卫”时期(1979年至今)。1979年1月中美建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被废止。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随着这一形势的变化,台湾当局虽口头上仍表示奉行“攻守一体”的军事战略,但实际上已被迫实行“守势防卫”战略。

    1991年李登辉宣布中止“动员戡乱时期”,表示台湾不再试图以武力收复大陆。这项举动的军事意义并不大,但是确定了台湾大陆政策的基本转变,配合和平共存和通过谈判达到新的政治目标。台湾“国防”政策中的战略构想是从“攻守一体”转向“守势防卫”,也就是不再对大陆采取挑衅或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这种纯粹防御的指导原则决定了台湾的“国防”政策。

    现阶段台湾确定的军事战略的重点是:尽力树立对付大陆从海上进攻台湾的空中优势,使用海军兵力打破海上封锁,部署空中和海上兵力对付来自大陆的两栖登陆行动。为此台湾已停止生产诸如舰对舰的进攻性导弹,而集中力量搞情报收集、早期预警系统和电子监视系统。台湾不惜耗费巨资开发综合的“强网”防空系统以及“长白”相控阵监视和火控雷达,购置了F—16和幻影2000—5战斗机,并自己研制IDF战斗机,且打算继续研制重型IDF战斗机。

    李登辉及后来陈水扁时期,台湾的优先考虑是使台湾两岸军事冲突远离台湾本岛,故必须维持海、空优势,使大陆无法渡海攻台。因此,台湾地区防卫作战首重制空、制海,而军事投资也是优先用于海、空军,以增进海上、空中作战能力。现在马英九立足于本岛防御,他想老美多卖点先进的导弹和空中作战力量,由于两岸间海域所限,台湾没有发展海上力量的条件!故马英九未来只会加大向美国军购的力度,只是与陈水扁不同的是,马英九不会往自己腰包装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1 11:30:50 | 只看该作者
台湾的军事主要还是得依靠美国爸爸的“保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1 11:30:54 | 只看该作者
马英九也要以武拒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1 11:30:57 | 只看该作者
就靠他们那点东西,统一还不是迟早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1 11:31:01 | 只看该作者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 15:08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