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中国“黄金十年”的历史任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 05:4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中国“黄金十年”的历史任务
作者:肖永国
    自2007年中国进入历史机遇期以来,中国也频繁遭遇各种内外的政治、经济等困境。这也标志着,中国自2007年至2017年的“黄金十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政治选择就是将影响中国发展的各种问题的主次轻重缓急按照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线依次排开,在保持中国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有序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既要达成战略目标,又不能丧失现实利益。

    依据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执行3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中国必须面对的国内外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可以得出:中国在“黄金十年”期间主要的“四大历史任务”:

    一、促进中国的稳定、改革和发展的综合进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生产力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根本必然是中国的稳定、改革和发展的综合推进。这是中国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不能改变的历史主题。或者说,中国完成其他历史任务本质上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和壮大这一国家根基。

    与中国的“稳定”、“改革”和“发展”相对应的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自我完善体系”和“综合动力体系”。中国的“保增长”应该分开解读为“保”、“增”和“长”。具体地说就是以“实现全面社会保障”、“释放和提高劳动的价值”和“促进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为中心的规划、落实和评估的过程。无论哪一种“稳定”、“改革”和“发展”的措施,都是以此为最终归宿的。

    二、完成中国全球战略定位和布局;

    中国当前面对的主要历史机遇是处于世界主导地位的美国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其特殊国家经济结构的作用下,出现“战略性衰退”和“阶段性经济低迷”是必然的。但是,必须看到本次金融危机并没有动摇美国主导世界的根基,也不可能改变世界秩序。因为金融危机是全球所有国家或地区都必须面对的共同经济困境,其唯一改变的是世界经济环境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中国要把本次金融危机变为提升国家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转机,必须在金融危机中与居于全球主导地位的美国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提升的历史机会,利用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积极实施中国全球战略布局,最大限度地保障中国的既得利益、扩大中美合作的“发展利益”、 拓展中国对世界的“主导权益”,为促进中国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在此基础上,如果中国能利用本次金融危机实现“中美结盟”,将是中国最佳的政治选择。换句话说,中国不要试图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也不要尝试获取美国的“既得利益”,更不要希望改变既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三、努力政治解决“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

    “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既有两岸长期政治对立为“两岸周边国家”留下的政治空隙和漏洞的政治因素,也有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的历史沉积,还有中国为寻求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做出的政治妥协等造成的政治后果。对于中国而言,朋友是可以选择,而邻居是无法选择的。这就意味着中国与“两岸周边国家”之间的主权和领土冲突的解决只可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通行的国际法准则,在形成共同认可的“政治规范”和“解决模式”的过程中,依靠两岸的综合实力和适度的利益分配最终共同选择政治谈判的方式予以解决。

    “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不可能影响中国全局的发展和壮大,也不可能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会影响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所以,“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既是两岸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政治危机,也是实现两岸的中国和中华民族政治认同的政治转机,更是确立中国在全球国际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实现“两岸统一”的历史任务;

    两岸共同认可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在两岸共同坚持和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上,两岸的主权和领土是统一的政治关系,不仅不存在“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冲突或***”,而且台湾执政当局还获得了一段和平发展的历史时期内“事实治理台湾”的政治资格。两岸在和平发展时期可以在发展经贸文化的沟通、交流、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发展和壮大两岸的共同利益,循序渐进地消除两岸政治对立,最终实现中国的融合、统一和繁荣。

    所以,实现两岸统一的历史过程中,只要两岸坚持和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就能使“两岸统一”成为两岸共同“排除政治干扰”和“顺其自然”地共谋和实现两岸人民利益最大化、创造和共享中国和平、统一、发展与繁荣成果的历史进程。

    这“四大历史任务”的关系是:以促进“中国大陆的稳定、改革和发展”为根本,同时要抓住历史机遇完成“全球战略定位和布局”。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实现“中国统一”,遵循共同认可的政治规则和中国综合实力有序处理“两岸周边冲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1 05:49:16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
1 实现产业带向西的纵深格局,产业地方化,新型化
2 真正实现完整的基础产业技术
3 形成真正领先世界的商品产业
是“促进中国大陆的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发动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1 05:49:1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应以i继续巩固和挖掘同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双边价值,同时以稳定的、攸关的中美关系,稳妥的、适度的中俄关系,互动的、多边的中欧关系来促进实现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有价值的国际利益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1 05:49:22 | 只看该作者
前两项做好了,后两项的解决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后两项是急则硬,缓则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1 05:49:26 | 只看该作者
很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1 05:49:29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很精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1 05:49:33 | 只看该作者
中美结盟
如果中国能利用本次金融危机实现“中美结盟”,将是中国最佳的政治选择。换句话说,中国不要试图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也不要尝试获取美国的“既得利益”,更不要希望改变既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1 05:49:36 | 只看该作者
错!联盟需要共同的敌人或者对手,这样的对手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中美虽然现在的攸关利益增多,但是把中国作为潜在对手,是美国朝野的主流共识

和中国交往,是美国处理中国这个潜在对手的方式、手段

这不是以中国的表态,而是以中国的态势为转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1 05:49:41 | 只看该作者
中美联盟的条件
中美联盟是具备条件的: 一、全球金融危机仅仅是中美联盟的一个点,或者说是美国短期内全方位战略合作的开始,尚且构不成中美联盟的条件; 二、构成中美联盟条件的应该是三个方面: 1、美国内部深刻的危机,美国自身无法摆脱,需要外部力量予以支撑; 2、全球范围的自然环境、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危机,美国无暇继续发挥全球主导作用,需要外部力量联合遏制; 3、人类共同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防范太空危机等,创建新人类的梦想、避免人类的太空噩梦等,美国需要与之合作的“梦中人”; 综上所述,美国历经230年的和平发展,其综合实力促使其成全全球主导,从资源角度严格地说,美国的所谓赤字,仅仅是“全球的包袱”而不是美国的。相对于美国,其实是美元换取全球资源的“贷记符号”。与强者同居于这个世界上,要么躲避、要么合作,否则无生路可走。与强者相处与这个世界上,斗争仅仅是展示合作的价值和利益,而不是与之对抗或割裂。 更何况,任何联盟有“一见钟情”的模式、有“两厢情愿”的模式,也有“不得不联盟”的模式,还有“日久生情”的模式。中美之间,只可能是“日久生情”的模式。中国与美国的政治舞蹈,是利用美国战略性的衰退和阶段性的经济低迷,醒来后的美国是否还会与中国联盟,那要看利益与危害之间的权衡。这与任何一方的主管希望是没有关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1 05:49:44 | 只看该作者
1、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坚持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2、完善经济体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2、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对政治进行改革和完善4、改善民生、给全体国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5、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以保障我国企业和个人在海外的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16:06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