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曲折中前行的中日经贸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5 19:0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尽管受到政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日贸易规模依然持续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活跃,中日贸易正在向水平化的方向发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增长,中国目前仍然是日本海外投资的主要对象。

    中日双方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尽管受到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影响,但一直保持较为快速的发展。2007年中日贸易额达到2360.2亿美元,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截至2007年10月,日本对华实际投资累计金额为607.8亿美元,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第二大来源国。

    中日贸易关系发展的特点

    从中日贸易发展的进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993年到1996年,中日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从1997年开始下降,2005年下降到11.8%。对日出口在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15.7%下降到2006年的 9.4%。2007年稍有回升,达到10.8%。

    增速低于中国外贸总体增长速度。2000~2005年,中日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 17.3%,远低于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年均增长24.6%的速度。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为23.5%,中日贸易增长仅为13.9%。

    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主要商品。在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逐步降低,纺织、机电、光学医疗设备等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提高。矿产品对日出口占中国对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20.06%下降到2005年的3.38%;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对日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4.36%提高到2006年的33.7%,机电产品成为中国对日出口第一大类商品。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始终以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占比已经超过50%。

    中日贸易各具优势,但中国总体上处于弱势。根据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在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化工产品等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更趋向于1。这说明在这些行业特别是机电行业中,中日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活跃,中日贸易正在向水平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生产国际化的结果,是中日之间资本、劳动、技术和货物流动加速的体现。当然,这种水平分工仍具有明显的梯度特点:中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日本的比较优势在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在初级加工的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日本的优势则在于产品的深加工和科技的深度开发;从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看,中国只是参与其中的产品组装和加工环节,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基本上还是由日本本土的母公司进行。这种分工方式体现在商品结构上则表现为:在同一大类商品中,日本主要对中国出口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及零件、加工机床、数字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含量的核心部件产品,而中国则主要向日本出口冰箱、风扇等家用电器以及计算器、计算机显示器、电话机等加工组装后的制成品。因此,尽管中日双方的贸易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各具比较优势,但中国仍然处于较弱的地位,双方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9:06: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贸易逆差增加,贸易收支日趋失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收支情况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但总体上以中方逆差的情形居多。按中方统计, 1990年到2006年的17年间,中方有7年为顺差,顺差总额为99.1亿美元;有10年为逆差,逆差总额高达973.2亿美元。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贸易逆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2006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额达到240.8亿美元,2007年更达到319.5亿美元。中日贸易收支逐步失衡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先进设备、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增加较快;另一方面,一些在华日资企业将所生产的商品从返销日本改为出口到其他国家,导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数量减少,贸易逆差增加。

    日本对华投资的特点

    日本对华投资始于1980年,其后不断增加。1990年至1999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项目数达到17706个,协议外资金额累计323.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 226.3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较快增长的趋势,2000~ 2006年日本实际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实际使用金额为333.2亿美元。截至2007年10月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金额为607.8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时升时降。从投资项目数看,日本对华投资在1993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后(3488个),逐年下降,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一度跌至1999年的1167个,2000年以来,受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影响,日本对华投资再次出现高潮,2004年达到3454个,从2005年又开始出现下降,2006年项目数为2590个, 2007年项目数降至1794个。从日本对华投资协议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看,都是在1992年开始出现增长。协议金额1995年为75.9亿美元,达到高峰,实际利用金额1997年为43.3亿美元,达到高峰。其后,二者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从2000年开始,日本对华投资逐步回升,2005年合同金额接近120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为65.3亿美元,为历史最高,2006年开始下降,2007年降到35.9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的平均规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保持在200万~300万美元,表明日本对华投资中仍以中小型项目居多。

    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例逐渐下降。日本对华实际使用金额所占比重1990年一度达到15%左右,但1992年以后所占比重始终低于10%,2006年占 7.3%,2007年仅占4.8%。根据日本相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受到日本官方公布的相关报告的影响,出于分散投资风险的考虑,近年来,日本企业对东南亚等国家的投资有所升温。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是当前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最佳选择。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结构逐步升级。在日本对华实际投资总额中,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占有绝对优势,2005年所占比重达到78.9%,相当于同期对华服务贸易业投资的3倍多。2002年以后,运输机械制造业取代机电行业成为日本企业对华制造业投资的第一大门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日经济合作关系正向纵深方向发展。2001年以后,日本企业对华商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逐步增加。这种迹象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商投资领域限制逐步放宽,日本企业对华制造业投资的产业结构趋于更高级化,对华投资在其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同时,企业对非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有所增加,覆盖的产业范围日趋广泛。

    投资地区分布有所调整,沿海地区仍是重点。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逐渐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南向华东经济圈转移,上海及周边的苏州、南通、南京等地区成为日本企业投资的主要对象。2005年,按地区分布统计,日本对华投资最多的前5位省市均位于沿海,其投资总额占当年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的 77.5%。

    改变投资战略,调整市场目标。同日本对华投资初期相比,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目的发生了较大变化。廉价劳动力已不再是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原因,中国日益增强的生产能力及中国本土市场的消化能力逐步成为吸引日资的主要因素。从对华投资策略看,日本对华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向高级化、综合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市场方面,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模式已经从两类在外的生产加工贸易型转向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获得市场型的投资战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9:07:07 | 只看该作者
中日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政治因素问题。靖国神社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也是影响中日之间感情的重要因素。过去几年中,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使中日政治关系出现严重的倒退。这种政治上的消极因素为中日双边经贸交往蒙上阴影。

    贸易摩擦问题。2001年4月,日本政府对中国出口日本的大葱、香菇和蔺草三种产品发动了为期200天的临时保障措施,涉及的商品进口额为380亿日元。作为报复措施,中国政府也向日本产的汽车、手机和车载电话、空调机加征100%的特别关税,涉及日本商品出口额为734亿日元。这场贸易战最终以日本解除临时保障措施而告终。但此后中日双方的贸易争端不断升级,贸易摩擦已成为中日双边贸易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贸易壁垒。为了保护其国内市场,日本往往对外国进口商品实行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一是关税及关税管理措施。日本关税平均水平很低,与主要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对中国的某些产品仍然征收过高的关税或实施一些不合理的关税措施,削弱了中国相关半成品或制成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二是进口限制。日本的进口许可制度虽未明显违背世贸组织规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阻碍自由贸易的做法。如在中日丝绸贸易中,日方以进口商能力有限为由,每年均不足额发放配额。三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对日出口的不少中药都因其药物成分不属于日本承认的药品类,只能作保健食品销售。同时,有些在中国属于保健食品的产品,却被日本认定为药品,必须受日本关于药品进口和销售管理制度的限制。对于获得认可的药品,日本《药事法》又将其分为"一般用药品"和"医疗用药品"两类。"一般用药品"只能在普通药店销售,消费者可以自由购买,但购药费用不在医疗保险承担范围内,其所占市场份额约为10%。"医疗用药品"即只能在医院销售的处方药,其购药费用在医疗保险承担范围内,市场份额高达90%。目前,中国出口至日本的中成药中没有一种被列为"医疗用药品",因而大大影响了中国中药在日本市场的规模。

    农产品问题。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日本每年进口大量农产品,但日本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采取了许多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农产品进口。比如,1999年4月1日起,日本对大米进口实行关税化,将关税定为351.17日元/公斤(相当于近400%的税率),此后每年下调2.5%。这一超额关税使包括中国大米在内的外国大米很难进入日本市场。另外,日本卫生与植物卫生检验检疫体制十分复杂。外国农产品要进入日本市场,至少要经过厚生省各地检疫所的进口检查和各地方自治体保健所的检查,而且其设定的标准不尽合理,甚至与国际通行的标准相悖。作为日本第二大农产品和食品供应国,中国相关产品对日本出口因此频频受到影响。

    近年来,日本媒体针对中国农产品、食品中药物残留问题,做了很多不客观或夸大的报道。中国政府已就此与日方多次交涉,但日方始终未主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疑虑。

    技术合作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日本虽然加强了对中国的技术合作,但仍然对出口中国的技术实施一些限制措施。日本政府从2002年起制定并公布《全面控制出口管制外国最终用户名单》,日本企业在向被列入该名单的企业和组织出口有关敏感货物、技术时,须向经产省进行事前咨询,如得不到许可,货物不得出口。受此影响,许多向中国出口的产品都必须报批,手续非常烦琐。比如向中国出口的阀门,如果日本政府认为有用于军事目的的可能,就会要求出口公司提供使用该阀门的工厂的详细资料。日本《出口贸易管理令》规定的技术提供限制领域十分广泛,且判断需审批技术的标准尚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加之审批过程中政府要求相关企业提供大量文件(甚至包括涉及企业秘密的资料),审批时间漫长,大大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给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造成了困难。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9:07:22 | 只看该作者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展望

    进入21世纪,进一步加强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不仅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中日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两国应增强政治互信,消除各种阻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推进企业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中日贸易发展预测。考虑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结合中日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日本对中国产业转移、两国间分工结构发展趋势,依据引力模型分析,我们认为中日贸易进出口将保持稳定的增长,2010年两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将接近3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额接近1400亿美元,从日本进口额大约为1600亿美元,中国整体处于逆差。

    中日相互投资预测。日本企业资金较为充裕,并且具有丰富的跨国投资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能力,这些恰恰是中国企业目前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中国企业拥有充裕而生产技能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通过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是提高两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趋势的判断,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日本企业仍会把中国作为海外投资主要的对象,投资的领域也将不断的扩大。预计2007~2010年,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将保持在年均65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也在迅速成长壮大,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的愿望也将不断增强。可以预计,由于地理和文化传统相近,中国企业在未来的跨国投资活动中,对日本投资也将成为中国企业考虑的主要目标,对日投资规模也将逐步扩大。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来源:中国金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7 13:4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