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考博来谈中国的学制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7 13:3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周五,早上是报社的例会时间,沈姐上来开会,聊到年龄问题,她有个侄女,比我小两岁,都已经研究生毕业了(高中只上了两年)。顿时感觉很感慨、很凄凉。想想人家年纪轻轻学业完成,没有后顾之忧,事业、婚恋都可以从容应对,很是羡慕。
早就对中国的学制问题颇有微词,奔三的人了,学业未完成,工作未落实。工作单位没着落,婚育问题就要随之顺延,当然也有人在研究生期间就结婚、甚至生子,但是大多数人还在围城门外徘徊,艳羡围城里的“非自由人”。围城变成了剩男剩女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地,夺取这一高地的枪声迟迟未打响。
小学5-6年(我上了5年),初中早已经改为4年,【我上初中的时候还是3年,但是除了我们学校(原来的淄博三中)以外,都是四年制,中考的时候我们败下阵来,的确一年的时间可以弥补很多东西】,高中3年,大学专科2-3年,本科4-5年,研究生2-3年(据说上2年课程很紧,学不到东西就准备做毕业论文、找工作,正在取消过程中吧),博士生据说至少4年,这个还要导师说了算,直到你的毕业论文被导师组全体通过了才可以毕业,另外还有很多学校对博士生有在国家级重点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的硬性规定,现在国家重点刊物一般的教授发文章都很难,博士生那要具有相当的能耐啊。所以博士生毕业难上加难。听说有的理科生很优秀,研究的课题导师都不是很明白,但是导师一再延迟他的毕业时间,以便为导师做更多的项目,赚更多的钱。当时自己真庆幸,幸亏并不优秀,也不学理,呵呵。但是作为导师来讲,这样做就有违师道传统了。现在的就业压力很大,许多不适合静下心来搞研究的人都争相考博,而考上的人里并不都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也夹杂部分很会考试的人。这部分人是中国教育体制的特殊人才,也是中国考试制度的幸运儿。记得考英语四、六级的时候,大部分参考书都会有介绍考试技巧、阅卷老师心理啊之类的部分,分析透辟,实用性很强。但是如果发展到极点,就是只重技巧,不问能力的考试了。考试技巧确实很重要,过分了就有些不分主次了,我觉得技巧还是应该建立在能力之上。
在中国,正常来说,走完一条完整的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业道路大约需要21-25年的时间,加上6-8岁入学的这一段,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生命就这样过去了。我总觉得中国人的受教育时间太长,当然我对外国的学制一无所知。但就当前现实来讲,这条战线拉得太长。进入社会越晚,对于一个人人生的展开越不利。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学生多与社会、与实践相结合。当下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本科毕业后很多人投身于硕士、博士学位的攻读上,大龄未婚青年急剧增多,特别对于女生来说还面临一个大龄生育增加危险性的问题。很多人都在愁工作,愁婚姻,我身处其中,有切身的体会。在校园里,我们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学生、老师,与社会上的人的接触很有限。况且学生时代在什么都没稳定下来的情况下就谈婚论嫁显得有些仓促,需要相当稳定的关系才能成其好事。交际圈子的狭小,让一部分人已经沉不住气,家里也会施加此方面的压力,于是,有些人已经在不停地相亲了。相亲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学生看学生觉得太幼稚、不成熟,看工作的人又觉得太现实、没感情,于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望,一次又一次落败。
这是一个剩男剩女大肆泛滥的时代,大学毕业后,大家都该考虑个人问题的时候,工作了的没工夫谈恋爱,继续读书的没对象可谈,大家就一直这么耗着、尴尬着,我们总是离所谓的幸福那么遥远。
上学期的时候孙老师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现在中国的GDP增长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大家却没有了幸福感。这里所说的幸福感是一种对生活的整体感觉,并不是单纯面对一个人、一件事时所产生的一瞬间或持续一段时间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是一种经常会在心底涌起的感觉。孙老师他们那时上完大学那就相当于国家干部了,分配上一份不错的工作就打算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发光发热了。可是我们呢,全部都成了国家的负担,不但不能为祖国建设服务,本身的存在就好象是个错误了,如果没有这么多失业、待业的人,政府也就不会这么难做了。我们的存在既然成了错误,幸福感又从哪里来呢?我们生活的压力很大,年轻的、年老的都有这种感觉,年轻的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年老的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人人面对这样大的精神压力岌岌自危,怎么可能会有满足感、幸福感,只是危机感吧。
前面扯得太远,再说说学制的问题。如果我们现在二十出头已经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我们大可以从容地面对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机会,我们不怕失败,我们还有时间重新来过。可是快三十的人,谁还有豪情说出这番话而无所顾忌?三十岁是一个分界线,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面对当立而未立的事实,谁不着急,谁不郁闷?一着急就可能出错,越着急可能越未必能达到目的。对于太在意的事情往往会做不好,神经紧张就容易出意外之错。现在再来谈平常心就有些奢望的感觉了,人非圣贤,孰能处惊而恬然?不过聊以自勉以及勉人吧,希望大家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如果学制缩短,建设学习型社会,边工作边充电的工作方式岂不更好?这种工作方式更带有目的性,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促进人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业余学一些插花,鉴赏、美食制作等等来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平时再去健健身,做做有氧运动,适当进行一些户外活动,这样的生活在我来说简直太完美了,现在都想偷笑了。可是好像离自己好远好远。在我看来,小学到大学20岁之前全部完成就足够了,剩余的时间留给我们年轻冒险的心去闯荡,虽然只是减少了2、3年,可是2、3年间可以做好多事、也可以改变很多东西,那时我们的心态会更平稳,心理压力也不会那么大了,久违的幸福感又会重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4-6 17:48:08 | 只看该作者
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10:2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