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待业7年仍找不到工作的北大博士为什么不忏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9 15:3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2岁的张梦(化名)是一名北京大学博士肄业生,在家乡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已待业7年,至今未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自称未找到“伯乐”的张梦,如今穷困潦倒,其生活仅靠开小粮油店的姐姐张丽(化名)资助。

  姐姐濒临崩溃边缘,一直对张梦寄予厚望的88岁老父亲,还在老家等待着儿子出人头地的好消息。(5月6日湖南在线)

  不管怎么说,张梦待业7年靠家人养着,实在让人对此等博士“刮目相看”。另据报道,中国的博士培养速度过快,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和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4月30日《东方早报》)

  作为最高学位和高级知识分子的标志,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为何不能让人心生敬仰呢?笔者以为,中国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或自因或他因,没有真正培养出一种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头的执着精神,没有树立起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所应自觉具有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甚至心中竟然连一点尊老养家的孝心、责任心和自强自立的冲动都消磨殆尽。在需要长期钻研才能取得的治学成果和短期内就能荣获的实惠利益的天平之间,他们往往偏向于后者。难以否认,自命不凡、好逸恶劳、躲避贫穷成了一部分博士生的集体无意识。通俗地说,他们缺“铁”又缺“心”。

  如果说读博士就是为了多学知识、多为国家建设做更大的贡献,恐怕有掩耳盗铃之嫌。目前相当一部分人读博士还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更称心如意的工作,能有一个较好的收入。正所谓:“吾爱真理,吾更爱实惠”。寻求物质利益的保障无可厚非,问题是安逸的公务员生活或者“姜公钓鱼”的生活能让博士的智力资本发挥其基本的效能?

  众所周知,博士毕竟是国家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的高级人才,不同于较低层次的硕士生和本、专科生以及技工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FaGuo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心中必须有一个国家和千千万万的国民,这些是他赖以生存生长和开花结果的土地。博士应该具有很强烈的求知和探究真理的欲望,应该距离真切的实际最近,而不是跟最容易生产名利的地方靠得最近;既要埋头苦干,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的需要,又要仰望星空,沉思真理,密切关注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有一群胸怀宽广、意气风发、思维敏锐又脚踏实地的书生,造福于养育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只有这样,那些偏执地叫嚷着“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现实主义者才能够逐渐看到幸福人生的光源。

  在生活乃至生存空间日益逼仄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博士生怎么就业,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博士入府,对进一步优化国家公务员队伍十分有益,但并非只有职位体面、待遇优厚的公务员岗位适合博士们。可以使其展示才华、发现真理的平台很多,对“赋闲”在家的“张梦”们来说更是如此,关键是他们能否及时补“铁”补“心”。史应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0 05:28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