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制造”可圈可点
日本“精”在感性价值
德国“强”在三大法宝
美国“大”在高端定位
随着制造业在新兴国家蓬勃发展,传统工业发达国家抱怨正面临制造业“空心化”的危险,企业不断外迁生产基地、大幅度裁员,以及市场中不断涌现的“中国制造”、“越南制造”等,似乎都在印证这种担忧。然而也有研究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值不降反升,大型跨国企业用更低的成本创造了更高的利润,新兴国家为西方的制造业带来了第二个春天。那么,全球化背景下的制造业究竟呈现怎样的格局,谁是这场制造业变局中的赢家?
“发达国家制造”依然强大,为什么“中国制造”更受关注?
从发展历史来看,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重要位置。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博士的分析结论。10多年来,制造业占美国、德国、日本、英国、FaGuo经济总量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4%至20%左右。转入21世纪,美、德、日等国制造业比重在一些年份还实现了增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显示,美国制造业从1990年至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69%,高于同期GDP平均增速0.74个百分点。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中国、蒙古国、朝鲜及韩国地区代表安吉蒙告诉记者,美国、欧洲、日本制造业份额依然占据世界前三位(见图),通过2007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MVA)排名可以看到,美国制造业约占据全球份额的1/4。
但是,为什么一提起制造业,人们会更多地想到“中国制造”、“亚洲制造”?安吉蒙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制造”大多是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比如衬衫、皮鞋、彩电、冰箱等,而发达国家制造的数控机床、重型机械等机械装备并不直接走入百姓家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毅分析说,制造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基础产业,而在发展中国家正是蒸蒸日上的支柱产业,因此所受关注不同。她说,单纯的统计指标并不能代表制造实力,除了份额、品种、装备水平等生产能力外,制造实力还与出口能力、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比如美国高技术出口占据世界份额的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