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俊芳哲学最后10道大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9 22:5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俊芳哲学最后10道大题

考试必备真正护眼灯夜读郎平板阅读灯NR300出口日韩顶级版
69.0元



模拟试题练习——分析题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
    (2)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1)上述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同一性原理。同一性,即“统一”、“一致”,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矛盾同一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场所,使矛盾的各方在这一统一体中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壮大和发展自己,并且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矛盾同一性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稳定、有序。  
(2)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有悖于中国***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因此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和谐、有序。只有社会稳定、和谐、有序,才能发展经济,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民主和富裕,才能保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分析说明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一类题  重中之重】
【答案要点】:(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a、只有坚持实践标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才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b、只有坚持实践标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破除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体制和做法。c、只有坚持实践标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 d、只有坚持实践标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勇于做解放思想的先行者。

3、阅读材料:【一类题】
材料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面对这场灾难,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我们看到了团结的力量。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有力的救援行动,总书记、总理亲临一线指挥,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救灾过程中,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两院院士舍身忘我,拼命抢救的动人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同胞深情。
             ——摘自《光明日报》2008年5月27日“多难兴邦彰显民族希望”
材料2
大地震撕裂了大地的胸膛,毁灭了美好的家园,但也激起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决心、爱心和信心……全国上下,男女老少,都被一种义无反顾、顽强拼搏的精神感染着、鼓励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地政府部门以及各种救灾团体,每天收到的爱心表达和提供救助的请求难以胜数。有些热情的人们,更是自备物资,亲往灾区,直接参与救灾行动。他们的亲历亲为,是爱的奉献,鲜明地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
                  ——摘自《光明日报》2008年5月25日“处处都能献爱心做贡献”
材料3
在大地震的威力面前,脆弱的只是砖瓦,而精神之树却从未折腰。无私无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正是凭着顽强的精神,受灾者才能在生命极限之后创下人间奇迹,救援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带来希望的重生,不放弃,不抛弃……只要精神家园在,那些废墟之上迟早都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摘自《光明日报》2008年5月21日“众志成城 顽强拼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用矛盾学说分析说明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大爱精神。
(2)依据材料2,用人的价值学说分析说明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3)依据材料3,用意识能动性原理分析说明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客观世界就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并进。矛盾就包含着危难险阻。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灾难的严峻考验。这些灾难、考验,会给民族带来伤痛,甚至留下伤疤,然而在这场灾难中所体现出来的大爱精神,让我们的民族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2)唯物史观认为,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是尊重和满足。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看他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充分展现。因为,爱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爱给人勇气,给人力量;爱使人团结,使人坚强;爱给人智慧,使人高尚;爱就是奉献,爱就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3)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必须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即人的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汶川大地震的大难面前,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受灾者才能在生命极限之后创下人间奇迹;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救援者才能在极端恶劣条件之下带来希望的重生;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才能不放弃,不抛弃。相信,也正是凭着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灾区人民能够早日重建家园。

4.“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请回答:
  (1)上述论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
  (2)运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分析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1)上述论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这就要求我们:a、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不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b、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生产力标准是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5、阅读材料【一类题】
材料1
600多年前,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椅背上绑着49枚自制“火箭”,点燃后冲天而起,不久“飞鸟”翻滚在山脚下……万户虽然被摔得粉身碎骨,但他却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壮举——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天”尝试。
材料2
人类“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人类不会永远留在地球这个摇篮里。”
材料3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奔月梦想终于实现,2007年10月24日下午6时,中国首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向月球。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材料3共同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2)依据三个材料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3)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价值的矛盾?
【答案要点】:(1)材料1、材料2材料3共同说明了:a、人类有能力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b、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C、客观存在着的“自在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d、人类在遵循自然归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进入太空的梦想。
(2)a、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C、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否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3)在发展先进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科技与价值的矛盾,把科学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国际关系论坛欢迎您

【二类题】6、“改革开放潮流滚滚向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鼓舞人心。历史机遇是一副光荣的重担,严峻挑战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青年学生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自觉肩负起自己的崇高使命,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大有作为。”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上述论断。
【答案要点】:(1)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既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2)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这是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是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

7、一下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组材料:  【二类题】
材料1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着,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血战,他也许可以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取决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4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材料2 和材料3 的异同。
(3)材料4的哲学倾向是什么?材料1、材料2、材料3 、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
(4)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
【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材料4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材料1、材料2、材料3与材料4是两种历史观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a、就要坚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创造性,对党的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B、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C、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8.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请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哲学依据和现实依据。
【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因此,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人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这一原理的具体体现。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就要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是经济社会进步的较重要的标志。因此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4)现实意义:在我国要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类题】9.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吃饭。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韩信照顾曾经帮助过他的老人这一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
(2)韩信行为给予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
(3)说明树立诚实守信观念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1)韩信的行为体现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荣辱观。诚信是道德品质的反映,与道德相互依存。道德高尚的人,有坚定的信念,对人诚实不欺,固守信誉,就被人所敬仰。诚信与荣辱观也有密切关系。孔子曾经说过,诚信、有礼,自然也就远离耻辱了,反过来,没有信誉、无礼,当然就要徒自取辱。
(2)韩信的行为启示人们:做人不能言而无信,既然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应当履行诺言,就不能反悔,否则就是欺骗。
(3)诚实守信是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它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是被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不仅是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极大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国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的荣辱观。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来维护和保障我国的经济基础不受侵害,来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充分实现并不断发展。

10、阅读材料     【一类题  重中之重】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材料2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利益的丰富,也带来了人们生活观念上的重大变化;社会不仅存在着勤劳奉献的价值取向,而且享受观念也正在迅猛成长;社会价值评价标准中个人奉献的影响正日益缩小,而根据金钱等物质享受进行价值评价的取向日益强化,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追求物质满足、感官快乐的享乐主义倾向,奉献与享受再次失衡。
    根据材料1和材料2,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谈谈对奉献精神的理解。
【答案要点】:(1)价值是标志客体与主体关系的范畴。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及主体活动,就是有价值的。
(2)人的价值是价值关系的特殊形式。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人的价值应从社会对人的待遇和人对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并以后者为主作为标准。凡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就有价值,贡献越大,价值就越大。
(4)爱因斯坦就是说人的价值体现了奉献。而根据人的价值原理,所谓奉献精神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a、奉献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进行主动性行为的可能,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奉献的主体,奉献行为是属于大家的,而不是专属于某个模范或英雄人物。B、“奉献”与“无私”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奉献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它常常是在奉献主体牺牲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完成的。C。在很多情况下,奉献行为的客体是开放性的,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人或事,即主体与客体之间往往不能建立起直接、明确的对应关系。因此,奉献应是一种不计回报的行为。D、“奉献”是一种主动自愿的、不计回报的、可以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奉献没有大小高低之分。人们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做好每件事,都是对社会的奉献。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所有有益于抗震救灾的行为都应该说是奉献。

联系实际(6大热点)
1、抗震救灾所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定出,至少时政)
2、实践标准讨论三十周年;
3、科学技术的作用;
4、构建和谐社会;
5、实践科学发展观;
6、党和群众的关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2:5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