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讲: 国际关系:从历史中走来
要点:
国际关系的界定;
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国际关系研究对象及其争论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国际关系”据说是由英国哲学家Jeremy.Bentham(杰里米.边沁)在18世纪创造的,它与“民族”的概念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学术总称, 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民族国家—nation state )
或“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相互关系综合发展的一门学科。”(如NGOs,MNCs等)
国际关系常见的名称(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对外关系、国际事务、外交事务、世界政治)。
国际关系理论博大精深{从古希腊罗马的优秀遗产,如重新发现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德底斯---《History of Peloponnesian War》:论述了古代城邦间政治斗争的规律(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斯巴达与雅典为争夺希腊霸权而进行的战争)。分析了古希腊人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机构下”巧妙地维系和管理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等。
法国政治哲学家、法学家让.博丹(1530-1559)的现代主权论(national sovereignty or state sovereignty):主权是“被赋予在一个国家之上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利”;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国际关系“强者法则”—the law of strongest, 及其国家间的势力均衡;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永久和平论”《Perpetual Peace》1795; 对于人性、政治与道德的分析等;以及20世纪的“国际关系研究者”或“国际政治学家”,如威尔逊、摩根索等等。
2、国际关系的历史回顾
早期国际关系的出现
国际关系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国与国发生关系而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而日趋密切,内容也日见丰富和复杂(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古希腊在频繁的 外交活动中,逐步形成一些公认的外交惯例,如未经正式宣战不能开战,对在寺庙中避难的 人不能加以杀害等)。
早期国际关系的特点:偶然性、地区性、有限性、幼稚性。
现代国家与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资本主义与国际关系的变革
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起了巨大的变革作用,催生了现代国家和国际关系(现代民族、民族国家、主权的出现及影响)。
现代国际关系初期发展的特征(资本主义产生后的国际关系具有全球特性;欧洲占据世界中心舞台,在国际事务中占据支配地位和起主宰作用的必然是欧洲列强)。
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
所谓国际体系是指由其密切联动的各行为主体构成的、具有结构、功能并与环境互动的有机整体。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1648年10月---打破帝国体系,建立分散的国家体系);
维也纳体系(1814年10月—1815年6月)---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战争、冲突和矛盾斗争,欧洲国家体系逐渐演变成以英、俄、奥、普、法五大国为核心的大国协调体系;是第一次全欧国家都参加的会议,由法国一强主宰欧陆恢复到以英俄两个侧翼国家占优势的多强争霸欧洲的局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21)“两极体系”—同盟国和协约的军事对峙;
雅尔塔体系(1943--1945)(主要大国主宰国际事务)
雅尔塔体系的终结和多极化时期的国际关系;
3、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
全球化一个争议的话题(定义、内容、影响)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沙奈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的结果,但并没有取消各国的金融体系,它们只是以“不充分”或“不完全”形式使其一体化并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美国的金融体系支配着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这是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国的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规模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并未消失,甚至被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激活了;其次,这个整体的各个监管和监督机构是无能为力和不负责任的;再次,这个整体的各个市场的统一是由金融交易者根据各市场不同程度的差别进行交易来实现的。 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本流动全球化。随着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的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资本流动也全球化了;
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金融机构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机构在国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
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市场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向于一体。目前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已连成一片,全球各地以及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趋于一体,金融市场的依赖性和相关性日益密切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关系内容更加丰富,行为主体更加多样;
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得到加强,国际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更加突出;
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成;
国际机制的作用得到加强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发展的挑战
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种种态势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历史机遇, 及其新的问题和挑战;
多极化时期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综合国力竞赛是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
综合安全观成为21世纪主流的安全概念;
多种文明的复兴、并存、竞争与融合;
全球问题的激化与全球治理;
4、国际社会仍须遵循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等。
第二讲: 国际关系中的基本行为(主)体(actors)
要点: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特征与类型;
主权国家的利益(国家利益);
国家权力及其计算;
1、作为国际关系基本行为者的国家和国家主权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
国际行为体(主体)是国际政治中的法律称谓,主要指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际政党和宗教组织。(三个条件:有独立参加国际活动的能力;承担国际义务和权利的能力;不是个人、公司的法人代表,而是集合体)。
在当代国际社会,大致存在着如下几种非国际行为体:政府间的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NIGOs);跨国公司(MNCs);宗教团体(ROs)。
什么是国家?
国家(state:a country considered as an organized political community controlled by one government ; nation-state: a country or the people in a country)
国家是一个实体,是一个历史范畴;主权国家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实体,是国际舞台上最为活跃、最有影响的行为体;国家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国家必须有相应的手段;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出现。
狭义上讲,民族国家(nation-state)通常指那些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是民族和国家的重合。在实践中,民族国家也泛指那些具有共同历史、统一政治和同质文化的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国家的基本特征:从国际法的角度去看,国家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有定居的居民(inhabitant)、----有固定的领土(territory)、有一定的政权组织(organization of state power) 、具有主权(sovereignty)。
目前世界上共有232个国家(根据最新的《世界知识年鉴》统计—世界六大洲中,除南极洲外,都有国家分布)。非洲:57个,亚洲:48个,欧洲:46个,美洲:52个,大洋洲:29个。联合国会员国:192个。
民族主义和国家的兴起
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与大工业相伴随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构建起全球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民族国家是国家在现当代的主要国家形式 国家主权及其他(国家主权是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根本的属性,所以,民族国家也称为主权国家)
什么是国家主权(sovereignty: the power that a country has to control its own government );
主权的概念,最初是由法国16世纪的法学家和政治学家让.博丹提出的(《国家六论》);
国家主权具有对内(国家拥有对本国疆界以内一切事务的最高统治权如自主制订或修改宪法和法律、国家政策、国防建设、发行货币等等)和对外(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和自卫权)双重属性,后者是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
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构成国际关系行为体四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它是现代国际关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它在国际关系中始终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主权国家对非国家行为体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
对主权观的争议
2、国家利益及其重要性
利益、国家利益及其维护
“利益”(interests)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社会概念,一般来说,凡是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的都可称为利益。
“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定义为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安全与发展)与精神(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需要的东西。
国家利益具有双重性(国际政治范畴(national interest)和国内政治意义 (interest of state)。
国家利益的内容(国家的生存、国家的制度、国家的发展、国家的特性)。
国家利益的分类(按利益的内容分类: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文化利益等);按利益效益的持续时间:不便的利益(长久利益)和变化的利益(长期、中期、短期);按利益的重要性:生存利益、重要利益、主要利益和边际利益;按利益主体的范围分类: 普遍利益、少数利益和个别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国家利益是制约、影响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的根本因素。
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的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
国家利益的两重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全民性)。
不同的国家利益观。
3、国家权力构成及其重要性
权力与国家权力
power: the ability—right ---authority to control people or things or to do sth. );
“国家权力”(national power)是一国控制或影响国际环境和他国意志与行为的能力, 是一国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它可分为有形权力或物质权力,也称“硬实力”(如地理环境、人口、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与无形权力,也称“软实力”(士气、社会凝聚力、外交、意识形态和文化)。
权力不等于实力
权力的运用既包括强制,也包括利诱
权力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对外政策目标
为权力而权力同样会带来恶果
权力的计量(美国乔治敦大学的克莱因的公式:
P = (C + E + M) ×( S + W)
P: 为权利(power)
C: 表示基本实体(community),包括人口和领土,满分100分;
E: 表示经济能力(economy),包括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能源、矿物、工业生产、粮食和国际贸易等要素,满分为200分;
M: 代表军事能力(military),满分200分;
S: 表示战略意图(strategy),最高为1分;
W: 表示追求国家战略的意志(will),最高为1分;
权力的特点---相对性、情境性、动态性和多面性。
第三讲: 国家的对外政策及其他
要点:
对外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国家实现其在国际体系中生存发展各项需要的保障。(如中国反对台湾进入联合国等)
国家利益的满足依赖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国家对外政策概述
什么是国家的对外政策?
对外政策是一国的外交决策者依据对国家利益的认知所决定的一系列处理对外关系的政策和方针,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国际挑战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充分利用国际机遇来推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对外政策是一套指导原则,指导我们如何就对待国家疆界以外的人、地、事物的方式进行选择)。
对外政策的形成: 一国的对外政策的形成是基于本国的国家利益,并以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但是,一国国家利益的实现,是发生于一个现实的国际环境中,受到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机遇的深刻影响 (两大因素:外部的挑战和内部的危机)。
对外政策的目标与目的
外交政策的目的可以一般地表述为国家领导人所追求的那些事物。其“不仅涉及决定采取什么方法以达到特定的后果,而且涉及确定具体的目标”(Paul A.Anderson);
按国家对外政策的时间跨度,将一国对外政策目标分为长程---建立一个理想的国际秩序、中程---确立通向理想国际秩序的法理、道德和物质基础和短程目标---在处理日常对外交往和应付各类突发危机时所要实现的意志;
按照国家对外政策涉及的议程,可以把一国的对外政策目标分为对外安全政策目标、对外经济政策目标、对外环境政策目标、对外援助政策目标等等;
按照国家对外政策作用的对象,一国的对外政策又可分为各项国别政策,如中国的对美政策、对日政策等;
对外政策的类型(types):
扩张(expansionism)—武力为后盾(如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和自保(self-defense)—被动型的对外政策。
霸权(hegemony--“霸主的权势与地位” or Pax-“霸主下的和平秩序”)—具有超强实力,通过运用其全力优势建立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地区或全球秩序;均势(balance of power)—核心是相对较弱的国家联合起来以遏制强国的野心和搭车(free-rider)—实力较弱,投向力量强大的一方,以换取强国的安全承诺,并试图最终因改国强大的胜利而分享搭顺风车的好处;
其他(如依据对外政策中各项议题的优先程序,各国的对外政策还可分为安全优先型与经济优先型);
对外政策的决策模式(patterns):是分析对外政策的经典模式(建立在两个基本假定之上:国家是单一的行为主体;国家对外决策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
理性决策模式(设定目标、拟定方案、方案评估和决策);
组织过程模式;
政治过程模式;
危机决策模式;
决策的复杂性;
对外政策的决策者(policy-maker)
国家最高领导(top leaders);
政府的功能部门(functional departments(如外交部,国防部);
议会(parliament);
利益集团(interests- groups)--经济利益集团;军事工业复合体;单议程利益集团;外国利益集团;
公众(public)(如法国2005年5月29日对《欧盟宪法条约》的公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