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期3年的股权激励计划,万科以“二次终止”来宣告结束。这一并不圆满的激励结果看似“失败”,却也是激励条件之严格的写照。如果上市公司的激励计划都以圆满收场,投资者倒要注意激励计划成功背后的“轻而易举”了,一些注水的激励案例并不鲜见。
股价低成障碍
自2006年5月开始实施股权激励以来,万科仅2006年度的激励计划得以在2008年9月完成实施,而2007年度和2008年度均夭折。2008年度因为业绩欠佳不达标,激励被迫终止。2007年度尽管业绩表现很“努力”,但由于股价不“争气”,该年度的激励计划在“搁置”两年后还是无奈终止。
2010年1月5日,万科在公告中称,将通过信托机构在二级市场抛售此前用于2007年度股权激励的4655.17万股。
按照激励计划的授予条件,在万科自身的业绩考核达标后,2007年度激励计划持有的限制性股票应达成:2008年、2009年每日收盘价向后复权年均价格均超过2007年33.66元的A股每日收盘价年均价。
然而,由于2008年、2009年对应的上述股价均低于2007年,万科的经理人团队只好与2007年度数千万股的激励股票失之交臂。此次激励无果无疑也有2007年大牛市的“来势汹汹”的推波助澜。
作为房地产企业的标杆,万科的股权激励计划在众多上市公司中也是把参考的标尺。在业绩考核和股价考核的“双重把关”下,万科的股权激励方案最终实施率仅为1/3,激励对象要拿股并不容易。
实际上,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在对“业绩”问责时并未对“股价”提出要求。只要业绩达标了,个人绩效考核合格,就能摘取胜利的果实了。
对于万科而言,股价下降是股权激励实施的拦路虎,但对股价没有要求的股权激励计划则是“利好”,随着后者激励期间的高送转,当初的行权价格也被摊得较低,高管等激励对象行权的概率也大大提高了。
多次实现的业绩算激励?
仅业绩考核而言,大部分股权激励计划的方案都没有万科的“严格筛选”。
同样是以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为考核指标,同样是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指标,同样是以净利润增加额为基数计提激励基金,均通过激励基金实施股票激励的万科和抚顺特钢在门槛上各有高低。
万科要求年净利润增长率超过15%,全面摊薄的年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2%。此外,万科的增长考核剔除“取巧”,体现主业的“纯粹”,以定向增发方式购买资产,新增资产对当年净利润的贡献超过10%时,业绩考核将剔除此影响,新增资产对应的净利润数额将从净利润和净资产中扣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