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青年报:网络监督的成长需消除权力堵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9 11:2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了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发现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之一。对今年的互联网舆情态势,各方解读各不相同。一些网民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大规模杀伤性媒体”,对贪官污吏和政府不当执法形成了强大的制约力量,网民成为中国最大的虚拟而有现实力量的“压力集团”。(中国青年报12月28日)

    许多媒体将2008年定为网络监督元年,2009年网络监督的持续发力,与有关部门的积极跟进愈显默契,促进了公共事件的顺利进展。但也应注意到,网络监督力量在与被监督权力博弈过程中,还存在代价高昂、过程不甚透明等问题。


    回顾这些“小人物”个案,其吸引网民眼球的“新闻性”,往往在于事件本身过于沉重:或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或者以自残的方式求证己身清白。还记得那个因发帖反映老家违法征地问题,而遭跨省追捕的河南青年王帅么?事件虽已平息,但王帅向媒体坦露心声:因为维权成本太高,今后再也不反映问题了,甚至连举报的事也不会再做。不管什么原因让这位小伙子不敢不愿再次监督,但这显然不应是社会监督发展的理想归宿。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网络监督事件中,被监督权力过于猖狂是一回事,而本当“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一线监督部门,往往也反应迟缓,有的还敷衍搪塞。比如,在年底网络监督收官之作的内蒙古贫困县(旗)女检察长刘丽洁坐豪车事件中,面对网络监督问题,一开始当地不是高度重视积极查明事实,而是信手拎出“诋毁”这样表达倾向明显的词汇。本来只是网民与被监督对象的博弈,结果反倒异化为与监督部门的暗中较劲。

    一面是网络公民力量迅速成长,另一面是一些部门对于这股新生力量缺乏积极应对办法,或自视权威,或漫不经心,这些表现主观上或是无意,客观上却成为监督的堵点。甚至可以这样讲,网络监督成果越是丰硕,越折射出一些司当监管重责部门的工作失职。事实上也是,相当一部分网络监督事件最终得以查处,并非得益于与被监督对象距离最近监督部门的快速反应,而是上级的高度重视与强力介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8 10:11 , Processed in 0.35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