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口红利面临衰竭 我国或步入人口负债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4 14:1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上海证券报  新华社昨日刊发的调查文章称,截至2008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增至1.69亿,占总人口的12.79%,并正以年均近10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学系主任、复旦大学讲座教授王丰分析认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获利期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口负担呈累进式加重趋势的人口负债期。
    专家认为,教育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将成为应对之策。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然而新一轮的“用工荒”已经敲响了警钟,这样的“人口红利”正在面临挑战甚至是行将枯竭。据记者了解,随着“民工荒”的出现,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的日子越发难过,或倒闭或迁至安徽、江西等内陆省份。
    “从经济学角度讲,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这就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刘易斯拐点’。”上海市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说,“‘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前兆。其间,初级工人薪资水平和劳动成本会成倍提高,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将逐渐减弱,对各行业发展影响很大,且趋势难以在短期内被扭转。”
    王丰分析说,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加大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届时,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活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也显示,中国目前已经转移出2.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剩下2481万人,而且基本为难以转出的老弱病残。
    “从人口学角度讲,工作压力大、不婚比例有所增加、生育子女费用和抚养教育费用大幅提高、人们乐于新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当前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持续下降,使我国在低生育率的背景下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惯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说,这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在向老年人口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人口补充而造成ren口红利的消失。
    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人口理论上分析,人口红利并非某些人认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蔡昉表示,“坐享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逝去,尽快着手应对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负债以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如何规避人口红利枯竭的负效应?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日前纷纷公开表态,就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当前的人口红利、规避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时产生的负效应等问题,从人口生育政策调整、教育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蔡昉说。
    日前结束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这为积极应对人口红利的枯竭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撰文指出,当前,造成我国资源环境主要压力的已经不再是人口增长,而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蔡昉也认为,人口红利消失未尝不是件好事,它能催促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要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巨大风险。”

(责任编辑: 潘晓亮 )

 新华视频 >>


路遇一沓钱不敢捡?

赵本山斥资2亿买飞机


代人炒股巨亏770万

京二手房跨入百万元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留言须知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网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社区  



 相关报道


权威专家解答人口红利“三问”
中国"人口红利"将在2010年消失

 图片精选 >>


   · “砖头跑车”
· 骑车点亮圣诞树
· 超大型收音机


   · 折翼游隼 振翅欲飞

· 万人反腐败游*
· 五花八门的圣诞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3 07:0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