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在君主政体的国家,人保持道德高尚非常困难?
《论法的精神》第3章第5节:
在君主国里,政策促使人们经营巨大事业,却尽可能少地运用品德。这就如同在最
完美的机器里,技术的运用使机件、和齿轮都尽可能地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在君主国里,法律取代了所有品德的位置;人们不需要任何品德;国家也并不需要
人民具备这些品德:某人无声无息的行为并不被人追究。
进而,为什么君主制可以以最小的道德取得伟大的成果(它依靠的是什么?)
进而,如果没有人实践美德(因为保持道德高尚很困难),政治体系是依靠什么蓬勃发
展的?
《论法的精神》第3章第6节:
君主政体里什么代替了品德
即使君主政体缺少(品德)这个动力,它也具有另一种动力,这就是荣誉。所谓荣誉就
是每个人和每个阶层的成见。它代替了我所说的政治品德,并且处处标榜这种品德。在
君主国里,它能唤起优美的行为,与法律的力量相结合,能够和品德本身一样,引导政
府达到其目的。
荣誉推动着政治肌体的各个部分,它用自身的作用力将各部分连接起来。这样当每个人
认为向个人利益迈进时,已经走向了公共利益。
第3章第5节:
然而,如果在人民中间有某个诚实的人,该怎么办呢?红衣主教黎希留在他的《政约
》中委婉地指出,君主要倍加小心,不要任用这种诚实的人[6]。品德确实绝非这类政体
的原动力!诚然,这类政体并不排斥品德,但是品德并非他的原动力。
这种动力是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一个范例或模式,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不依靠实践
美德而存在的体系的理想状态?
如果从动力角度分析,现实主义主流就注定了社会原动力不会全是品德。甚至可以说,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会的方法,已经宣告了品德作为社会原则的终结吧?因此只能在孟
德斯鸠的书中,就事论事来说,雅典的那种民主政体是品德为原则的政体吧。。
【 在 LordJoker (NeverCareNeverMind)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举例其实很难。因为只要有一部分人是在实践道德便证伪了。
: 因此,这种举例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状态。然而问题是,法制是对美的的补充吗?
: 法和律法和法制是有差别的。比如说摩西的十诫,它既是一种法,也是一种律法,也是
: 一种道德,但它是否法制呢?
: 还有,法制中是否存在“人”的概念呢?可能在一个典型的、彻底的法制社会中,人就
: 是一种机械,一种规律的实践者,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实在太难了。
: 我想,还是要在孟德斯鸠的原著中找答案。
: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君主政体的国家,人保持道德高尚非常困难?
: 进而,为什么君主制可以以最小的道德取得伟大的成果(它依靠的是什么?)
: 进而,如果没有人实践美德(因为保持道德高尚很困难),政治体系是依靠什么蓬勃发
: .................(以下省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