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匿名帖炮轰财经等媒体 称破坏股Shi信心
日前CCTV网站刊发了一个名为“财经不能不说”的匿名帖,炮轰内地一些经济学者和传媒人是西方敌对势力经济及文化入侵的“爪牙”,故意打压内地股Shi,为西方财阀利益服务。而最近辞职的《财经》总编胡舒立,被该文视为西方爪牙的代表人物。
网民制作的胡舒立出走图片
综合消息 日前CCTV网站刊发了一个名为“财经不能不说”的匿名帖,炮轰内地一些经济学者和传媒人是西方敌对势力经济及文化入侵的“爪牙”,故意打压内地股Shi,为西方财阀利益服务。而最近辞职的《财经》总编胡舒立,被该文视为西方爪牙的代表人物。此文洋洋万言,文风犀利,造成了相当大的轰动效应,同时也招来反击的声音,指责其是“多年未见的**手艺重现江湖”,是“从政治上抹黑”传媒人。
炮轰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说《财经》等传媒用揭黑报道打压内地股Shi,帮助外国资本低价进入中国市场。
将3月暴跌归咎《财经》
文章说,“1998年‘君安震荡’,将中国百姓对券商的崇拜打垮;2000年‘基金黑幕’将中国百姓对公募基金的信赖击碎;2001年‘庄家吕梁’将中国百姓对私募基金的痛恨煽动到极点;而接下来2001年6月,正是A股2245点的时候,‘亿安科技’出台,A股信心开始涣散,掉头向下;到8月A股稍微反弹一下,‘银广夏’宜将乘勇追穷寇,中国百姓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完全崩溃。此后,贱卖银行1万亿,贱卖其他国产至少还有1万亿的五年慢慢大熊市,就此开始。”
“然而,《财经》关键时刻的揭黑报道对于外资来说是个大利好。来看一个事实: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此后外资金融机构叩开国门,五年大熊市,此时的上市公司成为‘舞弊’和‘诈骗’的代名词时,外资一进来就得到了一个非常便宜的好价格。”
该帖把今年3月金融危机后的内地股Shi暴跌,同样归咎于《财经》唱黑的结果。
暗示胡舒立是西方爪牙
炮轰帖的另一“吸引眼球”之处,是对《财经》前总编胡舒立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胡舒立曾在美国留学,接受过美国外国记者中心(COFJ)的培训,获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这些都成了她可疑的海外背景。
文章酸溜溜地质疑:“一个中国人用中文写作,在中国媒体工作,报道中国人的事情,也是给国人看的,但是美国人却用‘访问’、‘培训’、‘进修’等孜孜不倦的给予培养,在她还没有‘杰出’的时候,就提前预支给她‘杰出新闻记者奖’;在《财经》初出茅庐的第三年,美国人就从亚洲30亿人中,将她选拔出来,评她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让她和全亚洲当年最优秀的政治领袖、科技精英平起平坐。”
文章又质疑,“凭借胡舒立《财经》之前乏善可陈的从业经历,如何足以使她刚刚切入陌生的证券行业,就能够步骤鲜明、点穴掏心地完成《财经》一举成名的五大杰作呢?是不是有资本市场阅历丰富的资深人士,对《财经》的工作给予了精心的规划?”
文章炮轰的不仅是胡舒立一个人,不仅是一个《财经》,而是一群“连锁”了的媒体。新浪、搜狐、金融界、和讯、东方财富网、《环球企业家》等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都被点了名。文章认为,这些传媒利用其偏颇报道,人为造成“完全信息不对称”,破坏了中国老百姓支撑中国股Shi的信心。
被点名媒体纷纷划清界限反对者抨之为**遗风
由于此帖开头用了“据新华社《瞭望》杂志报道”的字样,又刊发在CCTV的网站,也令人对该文背景产生各种联想,一度被传为“新华社炮轰《财经》”。然而,很快卷入事件的《瞭望》和央视网都相继澄清该文与他们无关。
央视网澄清说,其cctv.com能源频道由北京合信诚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合作建设,内容和经营都由该公司负责,事情与央视无关。
合信诚通公司总裁刘锦则表示,该文为外部提供给其员工刘某,且只在后台生成,不知为何会被人转载链接,且已删除该文。
而《瞭望》一方也通过其旗下新刊《财经国家周刊》发声明澄清。声明称:
“最近,网络上出现题为‘《财经》不能不说’的帖子,其中援引《瞭望》从前报道中的词句,链接以对胡舒立女士的猜测与攻击性内容,以一种障眼法的方式,使人误以为是《瞭望》刊发的专文,给《瞭望》及其即将创刊的《财经国家周刊》平添许多解释性工作。
为此,我们特别声明:此帖与《瞭望》及其旗下新刊《财经国家周刊》没有任何关系。同时,我们亦不赞成以抹黑他人的方式达到自己的任何目的,认为此种做法有悖一个开放多元社会里起码的道德准则。”
在相关各方都划清界线后,该帖变成了一个匿名的“无头帖”,帖末只有一个“责编刘瑞”的署名,而文章的作者已做了缩头乌龟,销声匿迹。
然而该帖试图抨击、指责的事象,却仍然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
对于这张匿名帖,经济观察网的评论者“五岳散人”抨之为“多年未见的**手艺重现江湖”。
“当胡舒立因为某些原因离开《财经》杂志,这篇大字报也适时出台,最大的作用无非是打算借着此事件打击一些媒体与媒体人,而且是从政治上抹黑他们,使之不能再发出声音。”
批评者更把最近《河北青年报》副总编被凶徒袭击一事与此事作对比,“前者不过是代表了一些人的凶悍,后者则代表了我们的媒体所处的环境:在某些人看来,这是致命的一击。”“所以,这不是一个偶发的事件,而是代表了一种势力在黑暗中默默地时刻准备扑上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