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现实主义:卡尔《二十年危机》
理想主义存在着下列重大缺陷:其一, 以应然代替实然, 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其二, 过分地从伦理和道德来看待世界,将道义绝对化。其三,过于强调国家间利益和谐,漠视国家利益的冲突。其四, 片面强调国际法、意识形态和公众舆论的作用,实际上它们远非万能。
在对两战期间的理想主义进行了认真、透彻的分析与批判之后, 卡尔认以权力为中心提出了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原则,并由此奠定了其现实主义国际思想先驱的地位。这些原则大体可概括如下:首先,提出作为理想主义对立面的现实主义理念。
其次,提出现实主义的权力中心观。卡尔认为虽然政治不能被直接定义为权力, 但后者始终是前者的核心成分, 政治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政治。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权力的一些其他观点,认为权力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否定世界政府存在的可能性。
再次,卡尔还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权力—— 道德观。卡尔重权力而轻道德,但他并不排斥道德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国际关系必须建立在道德与权力相互协调的基础上。
最后,基于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回答现实问题,卡尔在构建现实主义理论的同时对两战期间国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危机也作出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设想。
《二十年危机》一书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现代世界政治”,不但揭露了自由主义的虚伪性,而且为推动建立一门学科和一种大有前途的规范性方法奠定了基础。其价值无疑是划时代的。
13、米尔斯海默:最大现实主义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是大国政治,权力分配决定了大国政治模式,影响联盟的形成;大国意志在陆地上的表现是成为地区霸权(为了最安全的生存),而水域的阻遏力量使全球霸权不可能实现;大国政治的历史是修正主义国家的冲突过程,尽管全球霸权无法实现,但大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一企图,因此大国间处于无休止的安全竞争状态;美国是世界上惟一成功实现地区霸权的国家,它扮演了一种“离岸平衡手”(offshore balancer)的角色,以防止出现任何地区霸权;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之间激烈的安全竞争将不可避免,因而作者反对接触而主张及早遏制中国。
何谓“大国政治的悲剧”?米尔斯海默强调,国际政治即大国政治,“大国主要由其相对军事实力来衡量。一国要具备大国资格,它必须拥有充足的军事资源,具备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一场全面常规战的能力。”大国政治处于一种悲剧状态。因为“大国注定要进犯他国”。所谓“悲剧”,其涵义有二:其一,大国安全竞争是零和博弈--这是悲剧的必然性;其二,进攻性企图和权力与生存的不恰当紧密结合导致悲剧的恒久性。作者认为,没有人有意预设和构想这种局面真是一个悲剧。虽然大国没有理由彼此攻击,它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存。但在该体系中,它们除了追求权力和征服其他国家之外别无选择。大国政治的悲剧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必然结论,在他看来,现实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悲观理论”。因此,大国政治的悲剧是米尔斯海默悲观式历史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14、冷战后现实主义其它分支
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的变动刺激着国际政治理论的创新。近几年来,在传统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的原有划分的基础上,西方现实主义流派中渐渐凸现出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三个分支。
(1)、现实主义的共同假设:首先,以国家为中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其次,现实主义者将无政府状态视为国际生活的主要特点。第三,国家谋求自身安全或权力的最大化。第四,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应该主要从国际体系中去寻找。第五,国家在追求权力或安全时奉行工具理性政策,但理性并不总意着成功。第六,重视武力的作用。国家依靠使用武力或者威胁使用武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加强自身的,预言军事力量的作用已然丧失尚为时过早。
(2)、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分为传统(古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两者的区别,简言之可归结为两点。首先,传统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就是要不断地谋求扩大自身的权力,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当中;结构现实主义者则认为,权力虽然重要,但却只是一种手段,国家最终所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其次,传统现实主义重视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单元层次上的分析来解释国际政治后果,而结构现实主义者则主要从结构层次入手,认为国际政治后果主要应该从国际无状态和力量分布上来解释。
近几年来,从结构现实主义流派中又逐渐深化出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两个分支。两者均认同结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即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安全通常是国家追求的首要目标。两者的分歧则主要体现在,双方在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国家对此所可能作出的反应以及国家如何才能获得安全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强调国际体系的霍布斯主义性质,在他们看来,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的稀缺性,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采取进攻性的战略,结果便常常导致冲突和战争。
与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者对国际体系的看法要相对乐观一些。他们的分析逻辑是,如果一个国家是理性的,那么它可以通过计算扩张得失来决定它们的行为。国际体系中的安全并不是稀缺的,而是充足的;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通常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是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也就是说,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政策。
15、霸权稳定论
16、权力转移理论
“权力转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有关解释战争、特别是大国间战争的学术思想。
(1)、基本内容。“权力转移”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A. F. K. 奥根斯基。1958年出版的《世界政治》一书中,奥根斯基教授认为,核武器并没有改变战争与军事冲突这一国际关系中宿命性的问题,即便在核时代,防止大国间的战争依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切。他考察了近三百年的国际关系史,强烈质疑当时所盛行的均势理论,认为大国间权力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战争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彼此实力的接近。
综合来看,“权力转移”理论有三个很重要的理论特点:首先,“权力转移”理论认为近现代世界政治的普遍模式是由国家间以及国家内部差异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的本质力量不是外在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强权政治”,而是内在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挑战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建立“权力转移”为依据的战争解释理论。奥根斯基提出了与均势理论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大国间力量的均衡更容易导致战争。“权力转移”是否导致大国战争取决于一系列的综合性因素,例如战争成本、同盟的重组以及冲突是否升级等等。
第三,“权力转移”理论力争把对国家的实力分析与对国家的观念分析联系起来,不仅旨在从权力关系解释国家的战争行为, 也着力于从国家的"知觉"角度来阐述战争的根源。
运用权力政治的分析方法,但却否认均势理论、否认制衡减少战争的作用,转而相信国际系统中权力的集中有助于和平,奥根斯基及其追随者的"力转移"论实质上是非吉尔平版的"权和平论"为此,他的理论被称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变种”,与同样主张国际关系中权力分配的集中有助于和平的吉尔平与罗伯特•基欧汉的“霸权稳定论”、莫德尔斯基的“和平周期论”统称为“霸权性现实主义”,以区别于“均势理论现实主义”。
(2)、90年代以来”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
1990年代以来,”权力转移”理论在不断经历新的理论发展。运用奥根斯基的全球等级秩序学说来解释区域问题,认为在全球的权力等级结构之外并存着诸多区域性的权力等级秩序,这些区域性的结构可以同样按照转移的理论模式来解释区域国家的行为。对奥根斯基的“内在因素”促成权力转移的理论结论做出修正,认为权力转移不仅受制于“内部因素”,而且更受制于“外部因素”。最突出的外部因素是大国间联盟的重组与变迁,从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决定性地改变了大国间的实力对比。
由于冷战的结束, 1990年代以来的“权力转移”理论学者对于未来“霸权战争”假设的看法相对来说要更为积极。奥根斯基总体上对国际关系的未来非常悲观。因为根据他的理论假设,大国间的战争似乎总是不可避免的。但90年代后”权力转移”理论的追随者并没有对该理论作出实质性的理论发展。依然缺乏全面的理论解释能力来说明为什么“权力转移”在相当程度上将导致战争,也未能清晰地解释导致“权力转移”的战争结果的因果联系究竟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