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格局的演变与影响
亚太地区在战后四十余年(1945~1990),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49年,即从日本投降到中国革命胜利之前。这一阶段可以概括为美国独霸东亚的格局。
第二阶段:1949~1960年,即中国革命胜利到中苏对抗之前,被称之为“中美直接对抗格局”时期。
第三阶段:1960~1972年,即从中苏关系恶化至中美关系缓和,被称为“中美苏三角格局形成”时期。
第四阶段:1972~1980年,即从中美缓和到苏联入侵阿富汗,被称之为“中美苏三角关系发展”时期。
第五阶段:1980~1990年,即从日本“第三次远航”为开端至苏联解体前夕,被称为“中美苏日四角格局均衡发展”时期。
第二节 冷战时期亚太格局的基本特征
纵观战后四十余年东亚各历史时期的格局及其演变,从总体上说,有与欧洲不同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东亚除朝鲜半岛外,不存在欧洲那样分别以美苏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被分割的状态在东亚地区并不明显。两极对峙主要体现在中美之间的激烈对抗,而且仅仅存在于50~60年代初期,其后为中美苏三角格局所取代。
第二,与欧洲战后多年“无战事”的“安宁”局势相反,在东亚,各种局部战争几乎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平均每一个10年都有两次震撼世界的局部战争,战后的世界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像越南那样经历了如此长期的战争。那些没有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也存在尖锐的对抗。这种局面无疑造成该地区长期的动荡与不安,同时也促使东亚地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军事力量相对分散,同时,这些战争与不安宁却为日本、“四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第三,东亚格局变化较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相反,战后欧洲格局四十余年基本未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东亚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二次大战期间东亚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与反法西斯战争相结合,战后又掀起空前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继中国革命胜利后,许多国家纷纷独立并成为东亚地区的一股新生力量,即通称的第三种力量或第三世界,为东亚战略格局注入了一股新的因素,使东亚地区出现了与欧洲明显不同的战略格局。
第四,中国在东亚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东亚地区的面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重大事件。中国自建国后就成为东亚各历史时期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中国成为反对两极体制、维护本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此外,据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分析,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受惠于中国的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外交政策,受惠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及对中国的禁运,如果在战后美国不把扶植日本作为遏制中国政策的主要支柱,东亚地区的经济形势和格局很可能是另外一种情景。
第五,东亚地区的经济格局也不同于欧洲那样一种两个平衡对立的市场和体系:欧共体与经互会。东亚地区基本上按各国自己的国情分别进行经济建设,因此在经济上呈现多元化结构,发展极不平衡,各种类型各具特色。在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中,日本、韩国等“四小”脱颖而出,日本经济发展在东亚地区首屈一指,被称为“领头大雁”。日本在东亚格局中自90年代之后已逐渐构成四角格局中的重要一角,其地位与年俱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