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经历回顾(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4 05:1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 考研经历回顾(1)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纪念我的考研历程


前几日在社科苑论坛中看到不少的咨询帖,很多是询问关于社科院考研的一些基本情况。仔细思量一下,竟然已经时至八月,去年此时我自己正处于一种忙碌而焦虑不安的状态。一方面每天去跟着辅导班听课,主要是数学、英语、政治的强化班课程,同时又在积极的收集考研信息。当时虽然初步决定考社科院金融学专业,但是对于具体要考哪个研究所仍然没有完全决定。当时真的很希望了解内情的社科院前辈能提供一些具体情况,好在还有社科苑论坛,我看了不少前辈们的考研经验帖,受益颇多。现在我的考研结果已尘埃落定,通知书收到一个多月了,各项手续基本办妥,再过一个多月就要开始读研了。考研的过程中真的觉得自己有很多想法,要待考上以后好好总结一下。然而毕业前那段日子确实比较繁忙,也有些伤感,无法静下心来心平气和的写出来。现在总算比较心平气和了,可以将自己这一年来的考研历程做以回顾,也真的希望对未来打算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各研究所的同学们能有一点帮助。

一、正式复习前的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可长可短,有的同学大一刚入学就已经很明确自己打算考某些名校的研究生,那么他们可能已经准备了很久了,也很透彻地了解了一些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准备阶段。然而,我相信有更多的同学像我一样,是从大三下半学期才正式开始考虑自己到底要不要考研,要考哪里,一般而言都是要做一定的风险收益分析的。
这个阶段其实真的挺重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选择比努力重要”。一定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适不适合读研,自己当前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如何,未来的潜力有多大。在对自己有了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明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生院。既不能孤注一掷,非北大、人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CCER不上,又不能盲目自卑,自己的雄心壮志被那貌似强大的统计数据所吓倒,而错失“鲤鱼跳龙门”的机遇。我想强调的是,选择研究生院一定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充分的自信心以及理智的选择。

就我的情况而言,大学学习还算勤奋,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但学习基础基本扎实。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报考本校,而是在金融联考院校、自主命题的名校、以及比较有名的研究机构之间进行筛选。当时我深深的明白,那些著名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生院是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有时是难以进行综合排名的,况且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考虑到自己本科阶段专业知识不是很系统,而且数理工具运用能力不是很强,同时我也没有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打算失败后继续再考,因而我放弃了去考那些最一流的研究生院。当时就想选择一个底蕴深厚,有很强的师资力量,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了解国情,政治和经济结合比较紧密,各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生院。后来经过了解,我觉得社科院符合这个标准,而且报考难度不是最大的,有一定的考取可能性。金融所虽然是从财贸所分出来的,历史不是很久,但从当前情况来看研究团队还是比较强大的,因而就决定报考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二、初试备考阶段。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效率都是不同的,因而考研时间安排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千万不可拘泥于某些所谓的通用的几轮复习方案。就我个人而言,考研的过程阶段划分不是很明确,因为我觉得备考的过程是一个整体,不能刻意将其分为几个阶段,但是我也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安排。
同很多人一样,我对于各科的时间安排是不一致的。初试备考阶段数学、英语、政治及专业课大致各占40%、20%、20%、20%的时间。数学中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大致各占50%、30%、20%的时间。英语中 阅读、单词,写作,新题型和翻译各占70%、20%、10%的时间。政治中马哲、政经、毛概、邓论及三个代表、时政分别占30%、30%、15%、15%、10%的时间。专业课中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各占50%的时间。从初试的成绩来看,我初试备考阶段的时间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英语和专业课的成绩比较满意,政治的成绩基本满意,数学成绩不太满意。
关于复习资料和辅导班的问题我稍微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复习资料种类很多,好些都不错,不一定那些使用最广的就是最好的,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偏好有侧重的选择资料就行。同时资料不在多而在精,选择经典复习资料,然后充分利用好就行,资料买得太多,反倒泛而不精,复习效果不好。
对于报考目标较高,而自己的基础又不是非常好的,我认为报考辅导班很必要。我在复习的初期试听了好几个辅导班的试讲,感觉辅导班的老师讲的大都非常好,因而后面报了人信的三科全程。个人感觉报考辅导班对我考研成功有很大的帮助,武忠祥老师逻辑严密、思维清晰,任汝芬老师经验丰富、严谨敬业,宫东风老师饱含激QING、极富感染力。他们的课程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并且给我考研的整个过程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因而真的应该感谢这些可敬可爱的好老师。
总结这个阶段的情况,有这么几点值得注意:
(1)
一定要珍惜时间,做科学的规划。
初试这四科总的内容很多,要复习好各科的基础知识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特别是前期和中期,这段时间大家的心态比较放松,能够静下心来把知识学透,这为后期的深化奠定了基础。这段时间切不可懈怠,如果把较烦的,较难的知识点往后拖,这样自欺欺人的心态后面会害了自己。也不可跟着辅导班团团转,把大好时光用于凑热闹。
客观的说,我认为自己还是比较珍惜时间的,那半年多的时间几乎没有懈怠。暑期的奥运会也仅是看了开闭幕式,中美男篮以及自由体操的几场比赛,整个暑假回家休息了一个星期而已。前期和中期复习的充分一些会让人后期的心态比较轻松,而且会充满自信,这种积极的心态很有利于考研成功。
(2)要善于调整心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行为是思想的外化,个人的情绪和心态对人做事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往往很多事情就能做成做好。考研初试阶段的复习是漫长的、枯燥的,人往往很容易退缩。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软弱的一面,当复习过程中遇到过不去的坎时,怎样说服自己,如何设法越过坎坷,将复习工作顺顺利利、始终如一的进行到底都很关键。

当然,同自己的研友交流,相互鼓励共度难关是一个必要的、也挺不错的做法。然而,我个人感觉,研究生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征程”。我们必须克服以前的依赖性,有很多事情是需要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的,而别人很难帮上忙。这时我们需要把自己逐步锻造成为内心强大的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平和、理性的去面对。正如所说的:对可以改变的要有能力去改变,对不可改变的要有勇气去接受,同时又要有智慧去区分两者。

之所以要如此强调心态是因为我深深的认识到,自己大学阶段的某些失败就是由于心态不成熟所致。而且自己考研过程中心态一直比较平稳,积极向上,这对考研的成功有一定的帮助。
(3)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充分了解所需的信息。


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规划好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很可能导致各科不均衡,或基础不扎实,最终因单科不过或总分过低而名落孙山。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考研不同于高考,高考是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而且是一考定乾坤。而考研的专业课是各高校独立命题,不仅要通过初试,还要通过复试这样的双重筛选。如果把高考比作一场短跑,重在速度;那么考研就是一场中长跑,重在耐力和方法。
考研时各研究生院的规则是不统一的,信息是很不对称的。因而,必须对于自己所报考的研究生院和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其专业研究方向从而把握专业课的情况。如我所报考的是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我了解到它初试专业课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各占一半,而且出题并不本本主义,这给我两点启示: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主义的经典理论及其与当代中国现实国情的结合。同时,一定要关注现实的世情和国情,如去年金融危机下关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问题,频繁变动的宏观调控政策等。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由于我了解了一定的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复习,所以专业课的成绩还是不错的。
(4) 劳逸结合,保持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其实这方面我自己做的不好,从9月份以后每天都基本要学十多小时,现在来看复习效率不是很高,有1/4左右的时间是无效的。我真的想提醒大家一定要注重效率,那种每天学习很长时间的方法是不太可取的。等到复试前的那段时间我胃不太舒服(慢性胃炎)、脖子有点僵、视力也有所下降,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辙,身体第一位,注重方法和效率。
好在我在这之前就经常坚持晚上锻炼,或到操场散散步,而且晚上睡眠都比较充分,中午也一般都要按时午睡,同时心理状态还不错。所以体能还基本能跟得上,精神状态也还行。







也许您还可能感兴趣:
去年复试的一些经历
考研经历回顾(2)
全国30名在任高院院长履职经历分析
有09年保研保到工经的师兄师姐么?想请教一下经验经历
能装满你mp3里的好歌,对每一首歌曲的感受跟经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2 16:4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