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考研大纲解析
1.翻译
编辑点评:与2009年考研英语大纲相比,2010年考研英语大纲中对于英译汉部分没有做任何实质上的调整,依旧将其作为阅读理解中的Part C部分出现,还是测试考生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汉语表达能力,所以学生按原计划复习即可。考研英语中,对翻译的测试在逐渐加难,但是,如果掌握好一定的词汇量和扎实的语法知识,再加上对英译汉翻译技巧的熟练运用,得分还是挺容易的。
[1] 翻译考试的要求和特点
[2] 具体备考策略
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解析》(2010年版)的内容,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考研英语中对翻译的考查及其解题技巧。
一、2010年考研英语大纲要求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解析》(2010年版)援引自考研英语大纲的具体要求(Part C部分):考研英语中,翻译主要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概念或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材料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约400词的文章,并将其中五个划线部分(约150词)译成汉语,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词汇量、语法知识、阅读能力和汉语表达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注重考查考生能通过上下文理解词和短语含义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英译汉题目,要求考生既要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在语篇中理解英语句子的能力,又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和英译汉的基本技能。
二、翻译部分命题趋势和特点
近年来,英译汉的试题难度在加大,主要体现在比较复杂的文章和句子结构比重加大。五个划线句子中,一般会有1—2个简单句,3—4个复合句;其中复合句存在多个从句嵌套的现象,对考生造成一定理解和表达难度,简单句也因修饰成分繁多、含有抽象意义的词等的存在而难度不小。因此,这五个句子要么语法结构复杂,要么逻辑关系繁复,并且这一现象历年来有增无减,今年也不会例外。所以我们建议2010的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真正的放在扎扎实实提高自身英语语言能力、提高对于文章长难句和段落逻辑结构的把握上。在打下坚实的语言能力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应试技巧和策略,才能真正在考研英语中取得好成绩。
三、翻译部分的特点
1) 从文章的题材来看,翻译题的选文题材多以反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常识性报刊评论文章为主。并且内容涉及到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题材,如环境、能源、科技创新、民主、生命科学、宇宙探索、信息技术等有现实意义的科普题材。这类选文知识性强,考察考生对词义的选择及引申,对原文理解的深度和语言的准确表达。考生在答这类题的时候,用汉语准确的表达出来是最难把握和最难得分的。
2) 从所选文章的文体来看,以议论文为主,说明文也较多,内容都比较抽象,结构都比较严谨,逻辑性也很强。
3) 从具体要求翻译的句子来看,长难句占多数,不过也有一些虽然不长,但是包含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汇和结构的句子。给理解和加以表达带来了困难。
四、备考策略
基于考研英语翻译的特点,结合翻译实践中具体的方法,我们在这部分的备考中应该注意:
1)词汇量。考研的词汇考的是词汇的深度,而不是词汇的广度,也就是考查同学们能不能真正的掌握和运用这个词汇,真正在上下文中理解这个词汇。所以建议同学们不是单纯的、简单的、机械的记住词的意思,而要真正的理解词汇在上下文中的具体用法。所以词汇的复习对于考研翻译,同时对阅读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大家准备的时候第一关首先要突破词汇关。
2)语法。大家需要对文章中的长难句进行一个重点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具体来讲,大家应该更多的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入手,分清句子的主句和从句、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以及它们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好的理解句子。
3)翻译技巧。有意识的练习一下简单的翻译技巧,如长句拆分、词义引申、词性转换、代词指代的还原、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的前置与后置等。以便于考试时信手拈来,译出既通顺又准确完整的高质量译文。
4)多多练习,熟能生巧。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要用汉语地道的表达出英语真正的意思,既要对英汉差异有个宏观的把握,又要对词法和句法的翻译技巧熟练运用。多做练习,方能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译文的质量。
五、具体翻译步骤和方法
【步骤】
翻译的步骤可以概括为理解、表达和核对三个部分。
首先是理解。略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的行文结构、主旨大意和基调;分析所要求翻译的部分,弄清句子结构,先找出句子的主干或主句,明确代词所指代的词或短语的意思,再分析是否存在省略,主从关系如何等;进一步细化,分析词汇及惯用语,明确句子的整体意思及其在上下文中所处的地位。
其次是翻译,就是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意思再现出来,这一点对汉语的功底要求比较高,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简单一些的句子能直译就直译,实在难度较大的就直译和意译结合,总之,应当尽量使译文得体。
最后是检查核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翻译过程一样重要。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译文是否完整准确,是否通顺,有无扭曲原文意思,有无错译(如数字、日期等细节信息)、漏译(插入语等)。
【技巧方法】
考研翻译中对翻译技巧的考查较固定,主要包括词义的选择与引申、定语从句翻译技巧、被动语态的翻译以及长句的拆分等。下面我们就以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为例进行下简单说明。
考研翻译文章中,科普类文章较多,这类文章客观性很强,故被动语态的使用较普遍。而被动语态在汉语中较少。由于这一差异的存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把英文的被动转换成汉语的主动。在汉语的主动句中,有些逻辑上是被动句,如:文章写完了。汉译时应该采取相应的形式。此外,汉语本身特有一些表示被动的语言手段可以加以利用。
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翻译被动句时,常常可以用一下几种方法:
1.变为汉语的主动形式
a. 被动句的主语仍译为汉语主动句的主语
They were divided on whether to go further by calling for a federal law that would impose a complete ban on human cloning.
是否要采取进一步行动,通过要求联邦立法完全禁止克隆人,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意见有分歧。
b. by后面的动作的执行者作主语,英文原句中的主语作宾语。
During this transfer, traditional historical methods were augmented by additional methodologies designed to interpret the new forms of evidence in the historical study.
在这种转变中,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时,那些解释新史料的新方法充实了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
c. done by结构,可译为:“是……的”,“是由……的”,“是因……”,“是在……”等。被动语态表示一种状态时可以译为汉语的判断句型。
This picture was taken by my brother as he went to Yunnan.
这张照片是我弟弟去云南的时候拍摄的。
d. 主语+情态动词be done,直接翻译成汉语中的无主句。
The test should be canceled. 应该取消考试。
Addition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may be added to the series in the future.
将来还可能对本系列标准增加若干项国际标准。
2. 译成具有被动意义的汉语结构。这不仅包括被字句,还包括汉语特有的表示被动的手段,如“被,受到,遭到,得到,陷入,沉浸于”等都可以表示被动意义。
The Apollo XII crew reported that their spaceship was being followed by two UFOs.
阿波罗十二号的宇航员曾报告说,他们的宇宙飞船正遭到两个不明飞行物的跟踪。
The role of natural selection in evolution was formulated only a little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and the selectiv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 in shaping and maintaining the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is only beginning to be recognized and studied. (2002年翻译)
自然选择在进化中所起的作用仅在一百多年前才得以阐明,而环境在塑造和保持个人行为时的选择作用则刚刚开始得到承认和研究。
3. 添加广泛主语如“人们”、“大家”、“我们”、“你们”、“一个人”等。
The test should be canceled.
我们应该取消考试。
The area has been marked out for building more hotels.
人们划出这块地区用于建造更多的旅店。
最后,希望同学们不断的扩大阅读量,读一些跟我们考研英语文章非常接近,甚至出自同一来源的文章,这样才能了解考研英语的体裁、难度,最终达到考研的要求。希望大家在考研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充实自己,必能马到成功。祝大家考研顺利!
编辑点评: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解析》(2010年版)援引自考研英语大纲的内容,考研英语阅读题型没有任何变化。阅读对于考生来说,几乎直接决定考试成败,也是历年考试的难点。下面我们给大家对大纲要求做一个深度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复习建议。
2.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题型解析
一、大纲要求及对应题型
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解析》(2010年版):大纲要求考生应能读懂选自各类书籍和报刊的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生词量不超过所读材料总词汇量的3%),还应能读懂与本人学习或工作有关的文献、技术说明和产品介绍等。具体内容及对应的题型如下:
1) 理解主旨要义——→主旨大意题
2) 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事实细节题
3) 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推理判断题
4) 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推理判断题
5)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词汇短语题
6) 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以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推理判断题
7)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观点态度题
8) 区分论点和论据——→主旨大意题
当然,以上分类只是一个粗线划分,不排除很多题型兼而有之,如有些细节题离不开推断,主旨题也需要对细节的兼顾等。
二、命题总体原则
(一)文章总体分析
从文章题材方面看,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医学、社会学、科学方法论、社会、环境、人口、科普,以及其他社会热点问题,偏向社会和人文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类文章。题材主要突现当年或前一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尤其主要是西方国家如美、英、加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和热点问题。但对考生来说,一般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带有普及性的社会生活类、科普类以及商业经济类的文章。
从试题结构看,阅读A部分文章自2002年开始从五篇文章改为四篇,每篇由4~6个段落构成(偶尔有例外情况)。每篇文章由400~500个单词构成(因为,考纲对四篇文章的总词汇量要求在1600个左右,而实际情况是,每篇文章词汇量低于400则篇幅较小,词汇量高于500则篇幅过大,这就决定了每篇文章词汇量分布比较均匀,实际词汇量一般在1700~1800之间)。
关于命题员选取阅读文章的标准问题,这里提醒考生,那种带有很强专业性的、生僻的话题、娱乐类话题、敏感话题(如政党政治、宗教、种族冲突等)绝对不会被选取,因为作为一种国内最高级别统考形式的考试,它要兼顾到各个背景层次的考生,以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正面导向性。所以,考生毋庸担心遇到完全陌生的题材,更没有必要为提高阅读应试能力而刻意地大量阅读一些英文报纸杂志的社会、教育、经济、科技等专栏文章(当然,时间富余的考生可用它来培养一下英语学习兴趣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对于应试来说,在休闲时间阅读一点相关内容的中文杂志期刊可能更有效率)。
对于文章从哪里选取、选取什么样的体裁这两个问题,对于考生来说,实在没有太多了解的必要,徒增一些心里负担,能奇迹般地遇上一篇自己读过的文章的概率在万分之一,考生不可能为这万分之一的概率去把所有的杂志读一遍。考生需要牢记,阅读理解的文章是按语法规则连接词汇而成的。也就是说,不论什么题材或体裁的文章都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只要词汇都认识,又能理解基本的语句结构,那么任何普及性题材或者体裁的文章都能理解(但理解的程度则会由于各自学习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题目命制基本原则
第一,试题应该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要求进行命题,即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评价目标和试卷结构进行命题。命题内容不超过大纲的评价目标,题型和题量也严格按照大纲的规定命制。在选取A部分的文章时,要注意文章的选材范围和难度,力图让考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同时要使试题具有适当的难度和较高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以实现考试目标。
第二,试题指向性必须清楚、准确、周密,易于理解,不出偏题怪题(比如需要借助文章内容以外信息解答的试题,或者说文章包含的信息不足以完成题目的解答)。试题应避免科学性错误,还应避免不健康的、带有各种偏见的语言材料。答案要求明确、合理、唯一。
第三,文章、题目安排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方便考生逐步进入答题状态,消除因试题安排不合理导致对考生评价的偏差。(因此,考生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应尽量依照试题的顺序进行答题,对于确实有疑问的试题可以暂时跳过,作上记号,等完成其他题目以后待有富余时间重新作答。)
第四,题目的设置要有一定的迷惑性,但答案必须唯一,不能有模棱两可的答案,只要学生寻着正确的逻辑思维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第五,试题中无科学性错误。语言正确、地道、得体、简洁;指令清楚、准确、周密,易于理解。题目设计应基本上涉及到整篇文章的各个段落。题目设置顺序应与文章内容顺序对应。
三、复习方法
从阅读应试实践的角度看(上面对阅读的分析是基于阅读应对的知识储备),阅读得分的提高依赖于两个因素:一答题的正确率,二阅读的速度。答题的正确率则依赖于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的理解又依赖于词汇的熟悉程度和平时的训练)和题目的应对方法,阅读速度的提高则依赖于单词的熟悉程度和平时的阅读训练。两者合在一起可概括为:单词的熟悉、题目的应对方法、平时的训练。因为词汇的熟悉在词汇部分已经兼顾,因此阅读的提高就依赖于答题的方法和平时的训练这两大项。
因此推荐用两本书,一本用于侧重于讲授阅读题型的应对方法(这里自然也会兼顾训练,只是应对方法在这里表现的更重要),一种充当阅读训练之用(这里一样也会兼顾到方法,但更侧重的是在能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提高速度)。第二本,由于重点在提高阅读速度,因此一般与考纲文章在题材、长度差不多即可。由于考研阅读文章一般具有中心单一、对文中所叙事物的态度鲜明的特色,所以选材时不仅要兼顾题材、长度,还要把握这两个特点。
总之,阅读高分=适当的基础+正确的方法+适度的训练。
【3.2010年考研英语大纲解析】:英语知识运用
编辑点评:英语完型填空作为一道传统的英语题型,在2002年之后的考研英语真题中被称作英语知识运用。通过研读《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解析》我们不难发现,完型填空的考查形式和要求与历年相比依旧没有明显变化。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完型填空的命题趋势,清晰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和考查侧重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2010年大纲中英语知识运用部分进行全面、透彻的解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备考策略,以便广大考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复习。
一、2010年考研英语大纲要求
根据《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解析》: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该部分不仅考查考生对不同语境中规范的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表达方式和结构)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考查考生对语段特征(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的辨识能力等。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在一篇240~280词的文章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补全后的文章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考生在答题卡1上作答。
二、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命题趋势
结合近十年真题以及大纲解析我们不难发现,该题型的难度在逐年提高。文章虽然只有几百个单词,但是,长难句的增多,缺省内容难度的加大,无疑使考生的得分难度也逐年加大。
三.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特点
1) 从文章的题材来看,大多数都是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普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2) 从所选文章的文体来看,多是议论文,说明文也较多,结构都比较严谨,逻辑性也很强,语义衔接紧密。
3) 从具体要求来看,考研英语完形考查三个层次的能力:第一,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第二,对上下文或句子之间关系的把握和理解;第三,对句子内部结构和意义的把握和理解。
四、备考策略
基于考研英语完形的特点,我们在这部分的备考中应该注意:
首先,考生要完全弄懂历年考研英语中出现的一些语法知识,并由此类推,复习一些相关的语法知识。不但要花力气去掌握语法要点,还要构建语法框架,将语法的各个知识点连接融合成一个整体体系。
其次,做完型填空过程中要注意历年真题的相一致原则,注意以真题为依托展开完型填空的学习,完型填空的规律是真题中考过的选项再次出现的频率较高,所以看一下历年的真题文章和选项。
再次,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词汇的积累,词汇量是能够分析语法结构的基础。还要注意单词在使用中的习惯搭配和各自的引申含义,以及用法上各自不同的特点,还要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引起重视等。
最后,还要学会如何通过语篇语境暗示和推断出词义,积累文章中出现的所有连词,因为这些连词在阅读中可以表现出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如是并列、选择、转折还是递进、让步、因果等,考生在做题目时要上下求索,前瞻后顾,前后一致。
五、具体做题步骤
1. 重视首句,把握主题
完型填空文章的第一句话通常是没有空白的完整句子,而且第一句往往是文章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或是含有主题词的句子,考生可以根据它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下面答题奠定基础。
首先我们要知道英文的主题句的特点。一个有效的主题句应该有以下两个标准:
Topic:主题或议题。明确指示段落的内容,起到限定主题范围的作用。
Opinion:反映作者对待主题的观点、印象、态度,起到限定段落基调的作用。
知道了英文主题句的特点之后,我们在阅读完型填空文章的第一句话时,就不应该只是读懂其字面中文意思,而是要透过首句来预测文章的中心内容,为接下来做题把准方向。
2. 扫读全文,掌握大意
一旦开始做题,首先进行全文扫读,即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快读全文,目的是把握文章发展的基本线索,再根据自己抓住的线索快速做出反应,找出关键词,掌握全文大意。在这一遍的快读中,可以不管空格,对要填的内容做一大概的猜测即可。
3. 瞻前顾后,先易后难
完型填空所选的文章尽管比较短小,但它仍是一个意义相联的语篇,它围绕一个话题论述,在行文中词语重复、词语替代现象都不可避免。或者还会出现词语和意义相互定义或相互解释的现象,即同义定义或反义定义,所以我们在解题时应“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寻找相关线索,如某一个词的原词、指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和概括词等。通过做题,大家会发现有时可以通过上下文就找出难解词的定义或解释,有时甚至原文中的短语或单词就是答案。
4. 重读全文,核对检查
由于选答案时讲求一气呵成,初选过后还应根据上下文对有疑问或把握不准的答案进行推敲。这时,应重读文章,从语义和逻辑的角度检查文章是否有问题,根据上下文调整答案。【2010年考研英语大纲解析】:写作
编辑点评:与2009年相比,《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解析》(2010年版)中作出的详细解析,对写作部分的要求并没有实质性变化。所以考生也可以按照现有的计划继续复习,不需进行大的调整。写作部分的整体要求还是有关写作基本知识的积累的考查,如词汇丰富多变要求的同义词积累和句式变化的各种句型的掌握。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解析》(2010年版)已经正式出版。下面对今年的新大纲解析进行分析,以便考生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大纲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最终取得理想成绩。
1. 2010年大纲解析中说明的对考研写作的要求:
(1)大纲规定的考试题型及其分数情况
其中规定写作部分由A、B两节组成,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共30分。
A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写出约100词(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的应用性短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摘要、报告等。考生在答题2上作答。总分10分。
B节:考生根据提示信息写出一篇160~200词的短文(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提示信息的形式有主题句、写作提纲、规定情景、图、表等。考生在答题卡2上作答。总分20分。
(2)大纲规定的写作要求和标准
2010版考研大纲对A节应用文的要求是:信息点的覆盖和内容的组织、语言的准确性、格式和语域的恰当。对B节作文的要求:强调内容的完整性、文章组织的连贯性、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多样性及语言的准确性。新大纲对写作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考研英语渐趋稳定的命题趋势,即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输出能力。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能识别语言,而且还能使用语言。总之,写作部分的考查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实用的应用文写作,写正确、写合理;具有看图读图的的能力,具备用英语表达思想的写作能力。
具体而言,大纲规定写作时,考生应能:做到语法、拼写、标点正确,用词恰当;遵循文章特定的文体格式;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内容统一、连贯;根据写作目的和特定读者,恰当选用语域。
虽然A,B两节的考查形式有所不同,但对考生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相同的,所以一般能力要求对两节都适用。但根据两节不同的考查要点,评分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2)能力要求解读
以及格为标准的话,大小作文分别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包含题目要求的所有要点,全篇思想一致、明确,内容具有说服力,词汇、句型准确而不单调,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衔接明确,注意语言格式及文章格式。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写作需要的是勤奋的练习和不断的修改,本阶段考生们应该做的是多读多积累、多写多修改,到考场时,才会游刃有余、发挥自如。
很好的资料帮你把它整理了,没必要把资料分成几部份,把大纲分成几部份宝库会员不好找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