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卷交流] 复旦大学1996-2004年政治学考研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9 15:4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复旦政治学,有需要的同学请下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5-26 11:53:28 | 只看该作者
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9-12 13:35: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5-28 22:14:3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能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14 21:10:52 | 只看该作者
的地地道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12-2 23:57:44 | 只看该作者
55.波恩专约: 1952年5月26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英国外相艾登,法国外长舒曼和联邦德国总理兼外长阿登纳在波恩签署的三国同联邦德国关系的一系列条约的总称。它包括:《关于三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关系的专约》,<关于外国军队及其人员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境内权利和义务的专约>,《财政专约》,《关于解决用于战争和占领而发生的问题的专约》等一系列附件及协定。条约规定废止占领法规,美,英,法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联邦德国在平的基础上参加“欧洲防务集团”;在合约缔结和德国重新统一之前,美,英,发有权在德国驻军;设立混合委员会以进一步释放纳粹战犯等。后因“欧洲防务集团”流产,条约不得不加以修改,最后于1955年5月5日生效,取代了1949年美英法三国《关于德国问题的华盛顿协定》。

56.波茨坦协定: 《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主要内容有:(1)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2)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正是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素,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是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 经济原则: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3),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57.波兹南事件: 1956年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发生的骚*事件。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的秘密报告,在波兰引起巨大反响。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厂1万6千多名工人举行游*,要求改善生活,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由于当局处理不当,是游*变为骚*,警察和群众发生流血冲突。当局出动保安部队和坦克平息了骚*。冲突中有54人死亡,200余人受伤,数百人被捕。骚*平息后,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撤职,7月召开的党的七中全会上通过了加速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人和职员工资的决议。

58.柏林墙: 原民主德国在苏联和华约组织支持下于1961年建筑的隔离东西柏林的高墙,是德国和欧洲***的象征。波林位于民德境内,原为德国首都。战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分成东西两个占区。东柏林在民德成立后成为其首都,而西柏林仍是“西方自由世界”,并有3条铁路,3条公路,2条水路和3条“空中走廊”通往西德。当时两个柏林之间有开放的边界,为西德利用西柏林向民德进行渗透提供了便利。一些民的公民向往西德的生活,利用西柏林作为桥梁大批流亡西德。这使东德在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陷入被动。为了遏制西方“继续利用西柏林作为颠覆民主德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大本营”,民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特别法令,在高度保密和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动员大批军警和工人战斗队,于8月12-13日一夜之间环绕西柏林架设起长164公里的铁丝网,从而在西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将整个边界控制起来。从8月13日开始,民德方面又用钢筋和水泥筑墙取代铁丝网,至8月23日柏林墙一期工程完成。尽管美,英,法,西德以及西柏林工人在此间和此后多次救民德方面的行动进行抗议,但作为东西方冷战产物和德国***的柏林前已赫然出现在世人面前。1989年11月后,柏林墙随着东德政局的巨变被拆除。

59.柏林问题: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由于柏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围绕着柏林的法律问题,长期以来成为美,苏争夺欧洲的焦点之一。苏联巴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它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 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享受优惠待遇;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于其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协定还规定了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馆和双方人口的往来等问题。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因此,柏林问题依然存在,西柏林地位悬而未决。ZL_c
勃列日涅夫主义: 勃列日涅夫集团奉行的一整套为苏联对外扩张侵略,争夺世界霸权服务的理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打着“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旗号,积极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特别是1968年以后,苏联的对外扩张态势更是咄咄逼人,到处进行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国的活动,甚至置别国主权于不顾,公然派几十万大军占领别国。为了掩盖侵略行为,为霸权主义进行辩护,同时为了适应日后对外扩张的需要,勃列日涅夫集团提出了其对外政策新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主要论点为:1,“主权有限论”:鼓吹“保卫社会主义利益”是“最高主权”,别国各种主权都是“有限的”。因此,苏联为了“保卫社会主义的利益”可以侵略别国,决定别国的命运,“包括他的主权命运在内”。2,“国际专政论”:宣称“保卫社会主义成果”“已超出了一国的范围”,要由苏联实行“国际专政”,即苏联可以在他自己的领土之外的任何地方动用它的专政力量,对别国实行专政。3,“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声称“大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政体”,必须加强大家庭的“统一行动”,也就是说参加大家庭的国家必须听从苏联的“统一”调遣,不能单独行动。苏联妄图利用这一理论来控制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各国。4,“国际分工论”:提出“重新安排各国经济”,“实现经济一体化”,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综合体”。实际上就是由苏联来掌管各国的经济主权,苏联分工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一切从苏联的利益出发。5,“国际工农联盟论”:宣扬所谓亚非国家“工人阶级尚未形成”,只有依靠苏联,同苏联“结成联盟”才会有前途。6,“利益有关论”:声称苏联是“世界大国”,“有着广泛发展的国际联系“,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局势”都“涉及苏联的利益”,苏联“不能消极对待”。苏联舰队要“航行在我国安全的利益需要去的一切地方“。7,“大国特殊责任论”:声称苏联既然是“世界大国”,就对世界事务“负有特殊责任”。这种“特殊责任”实际上是在将苏联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的“特殊责任”,与大国沙文主义无异。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时期(1964-1982)推行的以同美国争霸全球为目标的对外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以美国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从中东,非洲侧翼迂回包围欧洲;把东亚作为重要战略区,东西两线相策应,积极向第三世界具有重大战略以的关键地区和薄弱地区渗透扩张,抢占战略资源和两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通道;以“缓和”为掩护,以实力为支柱,政治谋略和军事实力并用,并辅以“经济战略”,力求“通过全面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在全世界取胜”,必要时则使用武力,亦达到称霸全球的最终目的。该战略的形成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一)酝酿阶段(1964-1968年)表现为巩固自身统治,着重发展实力,对赫鲁晓夫对外战略进行调整。(二)形成和定型阶段(1968-1975年),即以欧安会为核心,推行缓和战略;力争军事势力达到与美国旗鼓相当;并抛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三)付诸实施阶段(1975年-1979),具体表现为入侵安哥拉;策划雇佣军入侵扎伊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直接出兵阿富汗。(四)收缩阶段(1979-1982年),因受阿富汗,波兰事件牵制,特别是受到美国“里根主义”的全面抵挡,被迫转入主要在外交上搞和平攻势,而在军事上固守既得利益。勃列日涅夫之后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在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基本上延续了上述对外战略。

60.战后东西方缓和: 二战以后,美苏关系长期处于“冷战状态”。1969年勃列日涅夫首次提出“欧洲缓和”的主张,并在苏共24大上正式提出了以“缓和”为核心的“六点和平纲领”。1969年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也提出了要以“谈判”代替“对抗”。双方开始调整各自的全球战略,经过数次最高级首脑会议和其他对话,东西方的僵硬对立状态有所改善,双方关系出现了战后以来的首次缓和,其主要标志是:在军备控制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有所缓和;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人员交流有较大发展;召开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并签署了欧安会最后文件――赫尔辛基协定。至此,战后东西方第一次缓和达到高潮。由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结束了战后长达十年之久的东西方第一次缓和,美苏关系趋于紧张,特别是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欲重振国威,先后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和“里根主义”。尤其是由于苏联1977年首先在欧洲部署SS-20导弹引起的中导争端,使美苏关系降到“古巴导弹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调整对外政策,里根政府为“伊朗门事件”所困扰,在加共和党在1986年国会中期选举中败北,美苏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恢复两国首脑的会晤。1985年和1986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先后在日内瓦和冰岛会晤,此后经过多次讨价还价,终于在1987年12月戈尔巴乔夫访美时,与里根签署了“中导条约”。这是至1979年以来在东西方军控谈判取得的一次实质性突破,也是东西方关系缓和的一个重要标志。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外交“新思维”,大幅度调整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戈尔巴乔夫频繁与美国和西欧国家政府首脑会晤,签订了许多双边经济,科技和文化协定。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东西欧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增多。1986年9月在经互会的建议下,经互会和欧共体恢复了建立正式关系的谈判。1988年6月9日,经互会和欧洲共同体在卢森堡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正式关系的联合声明,从而结束了双方三十多年来互不承认的局面,这不仅是东西方关系中一个转折性的变化,而且也是东西方第三次缓和的重要标志。这次缓和还促进了世界地区热点普遍降温,地区冲突走向缓解。

61.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以太空为基地的战略防御计划。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正式提出进行战略防御计划的研究。经政府高级官员和转借的详细论证之后,里根总统于1984年1月6日以总统国家安全决定第119号指令下达,白宫于1985年1月正式公布该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保证美国及其盟国领土不受苏联核武器的攻击。这一防御系统包括监测,跟踪,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指挥,控制,同心,以及后勤保障等五大部分。他通过部署在太空的几百颗装有传感器的地球同步卫星俯视整个地球表面,同时利用先进的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电磁炮及常规反弹道导弹等构成多层防御网。一旦苏联发射的洲际导弹袭来,在其飞行的每个阶段都可遭到美国不同层次防御系统的拦截,将其摧毁。星球大战计划是在美苏和力量对呈现“恐怖平衡”,双方都具有摧毁对方能力的情况下,美国为瓦解苏联对美国实行核打击的能力而提出的。美国企图利用其在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及对苏联的空间技术优势,夺取宇宙空间这个当今军事上的“制高点”,以重建美国的军事霸权。星球大战计划地提出标志着美苏在更高层次进行新的军备竞赛,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响。该计划至1985年实施以来,由于其耗资巨大,在技术上也面临重重困难,以及来自国内外的反对,因而进展缓慢。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苏联的解体,美国国内反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的呼声更加激烈。1993年5月13日,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宣布,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

62.美澳新安全条约: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0 01:0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