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人日报:让慈善以看得见的方式温暖社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2 14:3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燕赵晚报》报道,10月19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民政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团体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社会团体在接受捐赠时与捐赠人订立捐赠合同,并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捐赠所得必须用于合同约定的用途,并向捐赠人公开捐赠资金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近10年来,中国人均捐赠仅为1.7元。可见,我国慈善氛围并不浓厚。这不能全怪富人,善门难开、善门难进,慈善公信不足是重要因素。前不久,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上,民政部有关负责人曾感叹:“在中国行善很不容易”,发出“慈善机制为什么落后于慈善热情”的疑问。
  中国南都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曾归纳灾后捐款的“四不见”——捐赠人看不见捐款到底用在哪里,灾区群众看不出哪些是捐款,灾区政府看不到捐款在哪里,民间公益服务看不见。也许这并不具有代表性,但其引出的慈善公信问题值得关注。
  事实上,基于对慈善机制的不信任,不少人对地震灾区的捐赠并未通过慈善机构,而是直接把钱物交到灾区群众手中。吉利集团决定资助1000名寒门学子完成大学学业。掏钱不难,难的是得花高成本找到名实相符的受助人。因为他们上过当:“穷孩子”被证实是当地领导之子。
  理想的捐赠模式应该是,慈善机构统一收取捐助款物,集中管理,科学调度,让每一个需要救助的群众得到关爱。然而,捐赠人宁愿选择效率不高的当面捐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慈善公信力尚待培育。
  捐赠款物是“雪中送炭”了,还是“锦上添花”了,又或者成了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我们可以谴责少数打捐赠款物歪主意的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捐赠款物的监管机制粗放,对捐赠款物的来源去向等问题尚未形成刚性约束,难以保证“好钢”全部用在“刀刃”上。

  石家庄市此次的规定就很“阳光”。用千万双眼睛盯紧捐赠款物的来源、去向,以“阳光捐赠”减少公众对慈善公信的怀疑,激活社会慈善热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16:5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