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举行第26次南极科考 台湾科研人员首次参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9 00:0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26次南极科考示意图

    完成昆仑站二期工程

    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准备就绪,所有考察队员将于8日集结上海,整装待发。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介绍,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计划于10月1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启程奔赴南极。考察队共有251名考察队员,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任务最重的一次。


    在为期180多天的考察期间内,我国科考队员将重点进行昆仑站和格罗夫山的内陆科学考察。据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室主任李院生介绍,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之巅成功建立了昆仑站以后,今后将深入开展冰川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科学考察。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考察队员将进行深冰芯钻探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昆仑站构筑深冰芯钻探的场地,同时继续开展中山站—DomeA断面的冰川学观测、DomeA天文台址测量和天文观测以及测绘学考察,并将完成昆仑站的二期工程,包括安装调试污水处理等设备。

    3名台湾队员引人注目

    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中,3名来自台湾的考察队员尤为引人关注,这是台湾科研人员首次参加大陆南极科学考察。

    来自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微量研究科技中心的许廷炜和来自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的郭富雯,将在长城站现场执行“南极海岸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及粪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年代变化趋势”的课题研究,计划通过采集南极长城站附近企鹅栖息地的新鲜粪土、藻类、地衣等样品,以及对废弃的企鹅巢穴进行挖掘等考察,研究南极的有机物污染状况。

    郭富雯还将和来自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的另一名科研人员林家兴一起,合作开展“极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计划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附近的海域进行潜水作业,采集生物样品。通过对所采集的生物样品利用DNA定序及形态特征等方法进行鉴别研究,以期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海洋天然化合物,同时了解不同水域间生物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不同环境间同种生物的差异。

    计划建造第二艘科考船

    在遥远的地球南北两极进行科学考察,我国目前唯一的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今后有望不再“单兵作战”。据魏文良透露,我国目前正在积极筹备自主建造第二艘极地科学考察船,以增强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同时提升我国建造破冰船的水平。

    据悉,计划新建的极地科学考察将与“雪龙”号形成合理分工,新建的破冰船将主要承担科学考察任务,船舶吨位将小于“雪龙”号,但船的马力和破冰能力将大于“雪龙”号。今后,“雪龙”号将主要承担我国极地考察的物资运输和人员输送任务,以科学考察任务为辅。

    “拥有一艘我国自主建造的破冰船,是我国几代极地人的梦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相信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魏文良说。

    由于地球南北两极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拥有性能好的破冰船是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魏文良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开通在即,用于极地冰区航行的船舶今后将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我国计划建造第二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还将为提升我国破冰船的建造能力带来契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05:5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