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社会变迁30年》一书中指出,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从流动者变成市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首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交流的可能;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
“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书中指出,具体而言,使农村劳动力由流动者转变为市民,首先需要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其次要能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解决住房问题和保障子女义务教育的福利性);第三是构建起社会支持(保护)网络,增强对危机事件的适应性,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第四是促进城乡居民的心理融合。
“要做到这一切,最为关键的就是给农民工制度化稳定预期。在社会生活中,制度安排显然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应忽视给人稳定预期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行为导向作用。”书中指出。 (责任编辑:王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