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关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3年制订,2005修订)
一、课程代码:
二、英文名: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三、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四、先修课:近代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
五、学分:1学分
六、学时:30学时
七、课程概述:
国际关系学是一门以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核心是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西方院校中称为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各种国际行为体,国家利益,对外政策,国际演变的因素等。本课程在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提出中国特色的相关观点。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现状研究属于实证研究,国际关系学强调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与探索,因此,本课程对国际关系史研究及对国际关系现状研究具有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完善国际关系学科的整体建设。
八、教学目的:
通过国际关系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学习,提高学生对国际重大事件的分析能力与理论水平。认识国家利益,理解国家的对外政策,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关国际关系方面的内容提高理论分析层次,加强师范院校高水平的中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九、教学方法:
1、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根本原则,系统介绍国际关系学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吸收国外合理研究成果,注意提出问题的针对性,尽可能就当前的国际关系现实和人们的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课堂教学为主,避免教师“一言堂”,形成课堂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课堂讨论2——4学时。
十、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国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学
(3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国际关系学的重大意义,明确国际关系学的定义与理论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国际关系学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关系
概念、国际关系的形成 国际关系研究分类
二、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世界经济
三、国际关系学的特点
国家 意识形态 利益最大化
四、国际关系学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4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一、西方理论流派
理想主义 行为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观点
国家体系 三个世界 不平衡学说 和平共处
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法的演变
三个方向发展 传统研究 理论研究
四、方法解说
流派介绍 总体分析与局部分析 分析层次:逻辑 国家 个人三个层次分析
五、现实主义学说
理论原则 对外政策
第三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
(4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认识国际关系行为的特征,了解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能理性区别不同的国家利益。
教学重点:主权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力量
教学难点:国家利益的两重性
教学内容:
一、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特征
概念 类型 一般特征 类型
二、非国家行为体与基本行为体
定义 非国家行为体类型 国际关系基本行为体——国家 国家主权
二、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 国家利益分析 不同的国家利益观
三、国家力量
国家力量定义 力量组成 国家力量与主权国家的关系
第四章 外交政策方向
(3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理解外交政策方向与外交政策的关系,了解结盟与不结盟的选择。能分析这些选择的效果。
教学重点:结盟与不结盟的因素 军事同盟
教学难点:对外政策方向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
一、外交
外交、外交政策 外交活动
二、外交政策类型
孤立 不结盟 联合与结盟 军事同盟
三、外交政策的实施
外交手段 军事外交 经济外交 外交宣传 民间交往 非法手段
第五章 对外政策行为的要素
(4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对外政策的两种分析,了解对外政策行为效果产生的内外原因,从而加强对外政策行为的成效。
教学重点: 权势与对外政策的关系 能力与影响、地缘政治
教学难点:两种分析模式
教学内容:
一、对外政策行为
定义、构成
二、权势
概念 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研究 分析的指导意义
三、能力
定义、能力的自然基础 复合要素
四、影响
产生影响的要素 国家影响与国际关系形态
五、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学 陆权 海权 空权 现实意义
第六章 国际关系体系分析
(4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机制有所了解,从而认识历史与现实中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内部结构与外在表现,清醒认识变化与正在形成的当代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教学重点:研究国际关系体系的意义 分析模式 体系的形成 稳定与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模式与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
一、国际关系体系
定义 研究体系的意义
二、体系类型与分析模式
类型 分析模式
三、体系构成要素
范围 政治属性 结构状况 相互关系 习惯与规则
四、体系变化因素
利益 力量 内部因素
五、体系稳定原因
渐进 制约 调整
六、国际力量对比
第七章 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
(4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历史变化学习,了解体系是动态发展的,由局部体系走向世界体系,体系的演化也说明了世界霸权不是永恒的,认识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历史渊源。
教学重点:现代、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的稳定与不稳定分析
教学难点:当代体系
教学内容:
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特征 18世纪国际关系稳定的因素 19世纪国际体系改变的原因
二、现代国际关系体系
体系的形成 特点 体系的相对稳定 体系的瓦解
三、当代国际关系体系
体系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体系内部结构的分析
第八章 国际合作与冲突
(4学时)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国际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原因,有效理解国际合作与冲突的现状,理解国家在合作与冲突的对外政策的选择。
教学重点:战后国际合作的特点 当代国际冲突与战争
教学难点:国际冲突与战争
教学内容:
一、国际合作
定义 类型 战后国际合作的特点
二、国际合作的理论概要
现实主义 结构主义 霸权合作及条件 非霸权合作
三、国际竞争
定义 属性 基本特点
四、国际冲突
冲突组成要素 冲突解决的方式 当代国际冲突的特点 战争与和平
战争的形式 特点 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观点 战争根源
十二、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主要教材:
张季良主张:《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吴巩展主编:《国际关系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参考书:
Frankel , Joseph: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Changing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Macridis,Roy C.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Politics Prentice Hall 1985
Joshua S.Goldst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gman 1999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s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John Spanier and Robert L.Wendzel: Games –nations play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96
John T.Rourk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world stage McGraw-Hill/Dushkin 2001
[美]A•W•德彼特:《欧洲与超级大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
[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英]A•J•P•泰勒:《争取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年
倪世雄、金应忠主编:《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学林出版社,1987年
陈奇伟:《国际竞争论》,学林出版社,1986年
陈汉文:《竞争中的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年到2000年的经济变化和军事冲突》,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苏]安•扬•维新斯基:《外交辞典》,东方出版社1988年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俄]伊•阿•基里林:《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执笔人:李方正 2004年10月
审定人:冀伯祥 2005年2月
历史与文博学院负责人:冀伯祥 2005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