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要充分考虑就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4 09:3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提出:我国五年之内开征碳税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须有前提条件
    在近日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和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中国和世界”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在对哥本哈根会议和碳减排发表观点的同时,一致肯定了中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但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专家看法各有不同。
    德国专家斯蒂芬认为,在德国,由于发展低碳经济而产生的就业机会有100多万个,到2020年还可以翻番,在此次应对金融危机时都有非常好的抗危机性,还可以每年节省1000亿的能源。现在,德国已有很多公司意识到绿色技术的重要性。
    瑞典代表说,瑞典在过去的20年,排放降低,就业却增加了。在高碳排放时,虽然GDP发展很快,但那时的就业并不高,高能耗部门并不是高就业的部门,我们75%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只解决了25%的劳动力。中国的难题是要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我们建议,中国可以不追求那么高的GDP目标,减少排放,低排放后就业率会逐渐走高,这在短期内各国会有所不同,但长期的趋势是一样的。中国有后发优势,可以蛙跳式前进,可以比较快地发展成低碳经济,向劳动密集型转型,向服务业转型,从投入推动型转为技术推动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学所所长蔡昉提出,实行低碳经济,对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可能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尤其是在就业方面,从2004年至2007年,由于减排所造成的就业岗位的损失已达37万,而且主要发生在较贫穷的中西部,影响很大。中国的节能减排能否与就业相容?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就业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损害就业,在政治上是得不到认可的。他说,现在几乎所有说低碳经济可以带动就业的都是发达国家,他们在利用绿色技术的同时,起码可以实现替代,可以实现减排和就业的双重红利。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有条件的,中国目前人均GDP是3000美元,处于低级阶段,同时又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目前还没有这些技术,减排不会自然而然带来就业岗位。如果要使就业损失最小化,同时又实现减排,进入双重红利俱乐部,需要一种机制,同时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蔡昉说,我们目前采取的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冲击式的,一种是缓进式的。而大部分是冲击式的,就是行政的关停并转,造成了一定的就业损失,2004年至2007年,在造纸、化工原材料、纺织等行业大约造成17.7万的岗位损失。另一种方式是淘汰落后产业,主要是在能源等部门,损失19.6万就业岗位,到2007年总共损失37万岗位,我们的统计至少有30%没有被统计到,如果加上这30%,应该是48万多的岗位损失。虽然这不是个太大的数字,但它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地区,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冲击式的减排直接破坏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却并不改变其他企业的行为,因此,应该尽量减少行政行为。他说,过去30年,中国的东部地区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完成,这些年,中西部的资本密集程度大大提高。无论二氧化硫还是二氧化碳都处在上升阶段,要实现减排,重点应放在中西部,发展方式应从政府主导、投资主导变为市场主导。此外,他还指出,有些所谓的清洁能源其实并不清洁,比如我们的太阳能板,生产它需要很大的能耗,但它出口到西方后,西方国家用上了清洁能源。




(责任编辑: 徐 朋 )

 新华视频 >>


国庆大型视频专题


揭秘大明“混一图”


柴静博客否认受贿

孙红雷公开恋情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留言须知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网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社区  



 相关报道


专家:用能源科技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森林是最大有机碳库 生活工作中的低碳经济
中国理应在全球气候控制上争取主动
低碳经济细分行业各有千秋
面对碳关税,樊纲建议中国“先动手”
2020年低碳收入将超2万亿美元

 图片精选 >>


   · 残酷!银鸥捕食小鸭子瞬间
· 惊!尼日利亚街头超载运输车
· 德国牧羊犬给小老虎当"大哥"


   · 俄罗斯男子建造出奇特房屋
· 不可思议!肥皂竟能变这样
· 牛!超多用途的“钢铁雨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6 17:5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