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岛环球网援引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亚洲金融危机发生10年后:该地区正在经历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
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在日本京都举行年会。政治家、银行家以及来自各金融中心的经济学家都在反复讨论该地区所面临的巨大机会。
也许,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有人认为,中国和印度发展得如此之好,以至于亚洲不再需要美国经济。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伊夫扎勒·阿里在京都接受采访时说:“亚训摆脱美国经济影响的看法非常荒诞。”
而包括美国美林公司在内的其他机构的经济学家对此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美林公司驻亚洲的经济学家在新近发表的报告中认为:“我们越来越有信心认为亚洲能够抵挡住美国经济的放缓。在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之际,新的出口市场(日本、欧洲和发展中国家)、新的出口产品(服务和劳动力)以及有利的宏观都应该推动该地区的发展。
亚训经济逢勃发展,较10年前拥有更多增长动力。1997年陷人通货紧缩的日本再次实现经济增长。正如美林公司所指出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现在,中国和印度的GDP总和占到了金球GDP的20%以上,已超过美国19.7%。
这样看来,亚洲似乎可以不受美国经济放缓的拖累。然而,阿里在一份新的报告中指出,全球化的力量以及贸易性质的改变,掩盖了亚洲相对于美国的不足。
以地区出口的最大推动者中国为例。尽管中国高达11%的经济增长率和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令人激动不已,但是,其最终需求量(主要是指在中国购买的商品)只占亚洲贸易总额的6.4%,只有日本的一半。
阿里称,当你仔细分析亚洲的贸易数据时,有超过70%的地区内贸易由所谓的中间货物组成。其中一半供给了亚洲以外的国家。约有 61.3%的亚州、I出口产品最终是由美国、欧洲和日本消费的。
黑石公司亚洲业务负贡人彼得·费希尔说:“亚洲并没有摆脱美国的影响。”而且费希尔还警告说,亚洲及其他地方的投资者可能会误解源于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风险的性质。
人们一致认为美国的预算和贸易赤字、被低估的人民币币值以及极低的日本利率等失衡现象令人无法忍受,费希尔在提及这一点时说:“当所有人就某事达成一致意见时,我总是感到担忧。”然而,这些现象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并没有发生危机。
亚洲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摆脱了美国影响的另一个理由是,中国和印度都在采取措施抑制过热的经济。
阿里说:“自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要夸大其抵挡外界干扰的能力。该地区终将实现自立,但尚需时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