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学位就像脚底心的一粒米,不拿不舒服,拿了又不能吃”——这是一位青年教师在面对考博压力时的真实心理。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又岂止是“不舒服”这么简单。在今日的中国大学,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博士学位,在争取教学科研资金、分房子、提工资、评职称时都会遇到麻烦,想当教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许多大学甚至在招聘教师时,都干脆规定“非博士不要”(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这样巨大的压力,使大学教师中的考博热常年高烧不退。许多青年教师为此在生活和教学上都付出了巨大代价,甚至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我看来,大学对教师是不是拥有博士学位的过度强调是非理性的,甚至可以说是病态的。因为博士头衔虽然可以证明一个人修完了博士课程,但却并不必然表明这个人就有相应的学术水平,大学“惟博士是举”和以衣帽取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钱钟书先生曾经将博士文凭比作亚当、夏娃下身那片遮羞包丑的树叶,“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这话是说得刻薄了一点,但道理却是不错的。
大学总的来说应该是精英荟萃之地,为什么会干出这种买椟还珠式的蠢事呢?我认为这和中国的大学缺少一种适当的自治权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在大学之外,教育行政部门有决定大学命运的权力;在大学之内,行政官员有决定教师命运的权力。
官员对学术是隔膜的,让他们去衡量一所大学或者一个教师真正的学术水平,恐怕很难胜任愉快。但如果让其去统计一所大学究竟有多少院士、多少博士,去了解一个教师究竟是什么学历,发表了多少论文等,那他们就会干得从容了。可以说,正是行政权力对大学主导作用,诱发了当前中国大学的一系列弊病:包括考博热、发表论文热、学术造假热……
但是,以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为标志,“学术卓越”开始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水准的核心指标。而洪堡认为,只有实行大学自治的原则,即由大学自己决定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方式,才能确保学术自由和学习自由,才能达成“学术卓越”。洪堡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德国一度成为世界的学术中心,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为世界各国所仿效,至今仍然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传统。
大学教师十分无奈地耗费极大的精力去追求博士学位而不是去追求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表明今天的中国大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