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是剽窃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5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来研读老子,沉迷于卷帙之中。在读到《无为自化——重读老子》(杨鸿儒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杨著”)一书时,我总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竟然发现该书与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陈著”)一书有许多的“不谋而合”。  

现择其部分,以供参考。先看第一组:  

老子或当姓“老”,不应姓“李”。因为古有“老”姓而无“李”姓,例如:《世本》:“颛项子有老童。”《风俗通义》:“老氏,颛帝子老童之后。”《左传·戊公十五年》:“宋有司马老佐。”《左传·昭公十四年》:“鲁有司徒老祁。”所以证明古有以“老”为姓的,而春秋时代240年间没有“李”姓的。同时,在先秦典籍中亦未闻有“李耳”者,或日“老聃”两字转出亦有可能。“耳”与“聃”字义相应,“老”与“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转出,就好像“荀卿”转为“孙卿”一样。(杨著,第3页)  

老聃或当姓老。古有“老”姓而无“李”姓;《世本》:“颛项子有老童。”《风俗通义》:“老氏,颛帝子老童之后。”《左传·成公十五年传》:“宋有司马老佐。”又《昭公十四年传》:“鲁有司徒老祁。”可证古有以“老”为姓,而春秋二百四十年间无姓“李”者(见高亨《老子正诂·前纪》),在先秦典籍中没有提到“李耳”,或由“老聃”两字转出亦未可知。“耳”和“聃”字义相应。“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转出,如“荀卿”转为“孙卿”。(陈著前,lO页)(笔者注:陈著序言部分跟正文部分的页码是分别标的,本文仅以前后区分。)  

有必要提醒杨先生的是,《左传》中没有“戌公十五年”,而只有“成公十五年”。我们再看第二组:  

最可靠的根据当然还是《史记》。《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在《孔子世家》中亦有类似记载。这就证明问礼一事确实无疑。关于老子与孔子相会见的记载,还见于《礼记·曾子问》四次,《庄子》五次(《天道》、《天运》、《田子方》等篇记述会见情况:《天地》、《知北游》记述互相问答)。此外尚见于《孔子家语》和《吕氏春秋·当染篇》。孔子拜访老子的事情,先后出现在不同学派的典籍上,不同传说系统中,而这些史实材料又可互相佐证,不能不说这是翔实的史料,不能不说这是有力的证明。所以儒家学者都不能为其抑低而埋没之。(杨著,5页)  

关于问礼的问题:孔子问礼于老聃,《史记·孔子世家》所载与本传所载稍异,但对问礼一事,则确认无疑。关于孔老相会和孔子学于老子的记载,见于《礼记·曾子问))四次,《庄子》五次(见《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及《知北游》各篇)。此外也见于《孔子家语》和《吕氏春秋》(《当染篇》)。孔子访老聃的故事出现在不同学派的典籍上,“在传说不同的系统中,而发现可以互证的材料,则不能不说是有力的材料。”(语见徐复观:((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再检讨》,附《中国人性论史》内)“孔子问礼的传说,春秋以及战国,必定是很流行,所以儒家都不能为他抑低孔子而埋没他。”(语见陈荣捷《战国道家》,载于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四十四本)孔子问礼于老聃的事,依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陈著前,10-1l页)  

这里,我们需注意的是:《史记·孔子世家》与本传所载类似或稍异,是否便是“最可靠的”,或足以“证明问礼一事确实无疑”,主要依据即在于徐复观及陈荣捷两先生的推论。不同的是,陈先生指出了推论的出处,而杨先生则隐而不言。此外,“为其抑低”与“为他抑低”对于理解意思也区别较大。再看第三组:  

《道德经》第一次以自然之天来代替有意志的人格神之天,从而导引出无神的结论。《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种自然放任的思想观念,把人从古代宗教迷信的桎梏下彻底地解放出来。人格神的观念在《道德经》哲学的园地上销声匿迹。  

下面征引各家关于《道德经》的宇宙论破除神造之说的观点……(杨著第40-41页)  

此外,老子关于宇宙创生的说法,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的。“道”的预设,破除了神造之说[注10];他说“道”为“象帝之先”(第四章),他不给上帝留下地盘;他说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格神的观念在他哲学的园地上销声匿迹;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这种自然放任的思想,把人从古代宗教迷信的桎梏下彻底解放出来。老子所说的“天”,都是指自然而言,他消解了意志的天,作为的天,他把前人视为无上权威、不可侵犯性的天,拉下来,屈居于混然之“道”的下面,而成为漠然存在的自然之天。总之,老子解释宇宙现象时,破除人格神创造的说法,而重视万物的自生自长,纯任自然。从这方面来看,他的形上学是有重大意义的。(陈著后,43-44页)  

此组,陈著在注释的第10条中写道:“老子的宇宙论破除了神造之说,这种看法已经有许多人说过,为了加强这种观念,下面征引各家的说法……”两个省略号后的内容只有一字之差,即“夏曾佐”之“曾”字,杨著作“仲”字,陈著作“曾”字,经我从引文来源王力先生的《老子研究》中查考,当为“曾”字。再看第四组:  

“自然”、“无为”是((道德经》哲学思想体系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顺任其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入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天地之间的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而附加进去。因而《道德经》提出“自然”这个观念,来阐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这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  

《道德经》哲学思想常被人们称为“自然”哲学……(杨著,49-50页)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定。事物本身就是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晨的状态。而“无为”--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老子哲学常被称为“自然”哲学……(陈著后,29页)(笔者注:这组的两个省略号后面的相当的段落几乎是一字不差,完全重合,碍于篇幅,笔者只能列出这么多。)  

太多的“不谋而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词——剽窃,但是,杨先生在其著的《后序》中却已先行道破:  

“天地悠悠,年华匆匆,岁月尤如白驹过隙。不知怎么的,一段如烟往事,突然闯入眼帘:这本书稿原名《道德经研究》,可谓命运多舛,奉天蒙难,曲折坎坷,伤痕累累,重见天日。因为曾被人剽窃抄袭。嗟乎!学习《道德经》而不道德,令人啼笑皆非!其实,老子旱就指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杨著,318页)  

似乎其中还有隐情,但太多的“不谋而合”已经宣告了《道德经》研究者的剽窃行为。陈先生的著作与杨先生的著作,出版时间先后相距13年之久,而杨先生的著作尚未出版之前业已被人剽窃,不知剽窃者是何人耶!嗟呼!研究《道德经》而不道德,不仅“令人啼笑皆非”,更应引起人们深重的思考。“为什么”应该比“是谁”重要得多!   


(《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3期)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3年9月2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4 13:0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