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永华:“大师”不如“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4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一家科技类网站上,有一篇人气颇旺的博文,题目是《大师都去做中小学老师》,由于它的标题基本就是它的文章,我就不去转述了。这自然让我想到将“大师”与“老师”作个比较。有位因写文化散文而牛气哄哄的名人,在全媒地带,不说名字大家都知道他,他所在的城市为了突出自己的文化价值,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什么“大师工作室”。在我等俗人看来,工作室就是工作室,头上顶着大师的光环就像始终穿着那件“新装”的皇帝一样,一定会让众人忍俊不已。将来,你会拥有这些荣誉,甚至还一定会有别的其他荣誉。能否不到时候不要提前渲染,况且,有些事情是万万不能提前做的。可能是因为被众多拥趸捧起来了,也可能是因为高度的自我认同,他接受了。

当然,大师不愧是大师,一般的人要么爽快地接受,要么坚决地拒绝。这位大师的卓越之处恰在于他在非常个性化的风趣幽默中半推半就地欣然接受了。甚至,不排除他内心的窃喜。不用去查字典,他对于大师的理解和我们对于大师的理解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为自己寻找到了一条接受大师称号的理由或曰借口而已:在人的成长阶段,“大”比“老”要小,既然“老师”自己能接受,“大师”不过是退一步求其次吧。大师就大师吧。当然,我们也无妨顺着这个台阶,顺着这位大师的逻辑,推出我们的判断:既然“大”字的辈分在“老”字的辈分之后,“大”字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与修炼才能到达“老”字的份上,实在地说,“大师”不如“老师”!

还是回到《大师都去做中小学老师》这篇博文上来,它已经含有对所谓大师的失望与批评,这种切中时弊、有感而发的立意确实很好,大家的理解肯定没有什么问题。根本不是个别人所担心的所谓由于读者的歧义而让作者感到什么所谓的孤独。在当今语境下,如果还有谁自视甚高,标榜阳春白雪只会徒增笑料,连小学生都会说:想吐。只是作者将大师与中小学老师相提并论,让人搞不明白,这是贬损大师呢还是贬损中小学老师呢。我想,大师的毛病还是到大师身上去寻找,照射大师的X光只要对准大师就足够了,不要擅自扩大检查范围。不要动辄就将对部分大师的批评和中小学老师放在一起混为一谈。这位科技工作者“建议科学界的大学者们去做中学老师,人文学界的大学者们去做小学老师。”这里我有两点疑问。


一是大学者到中小学开开讲座或许能够让学生们开开眼界,担任老师未必合适,不是谁都可以担任中小学老师的,现任的中小学老师,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他人无可替代,大师不要自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陈景润当年就是难以胜任中学数学老师的工作,才专心致志地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类似的实例甚多。二是,怎么让科学界的大学者去当中学老师,人文学界的大学者反而去当小学老师?这里又犯有同样的毛病。科学界未必比人文学界高明到哪里去,中学老师同样不比小学老师高明到哪里去。因为,社会有分工,术业有专功。你的脑子或曰我的脑子不比别人聪明到哪里去。关键还是干好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工作干不好,别人的工作,你可能会干得很好,也可能会干得更差。
我们可以高唱“我的太阳”,我们经常会说“我的老师”,但我们很少说“我的大师”。“老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会感到亲切、具体,而“大师”恐怕是属于半神半仙的,像什么“风水大师”、“易学大师”、“气功大师”、“魔术大师”之类的。老师一定比大师亲切。我本人出于对部分学术不端教授的一贯鄙视,出于对浮躁时代大师的泛滥成灾的担忧,也更出于对中小学老师的整体赞赏与敬佩,我认为,“大师”不如“老师”!这里,“老师”首先就包括默默无闻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中小学老师。

(本文作者蒋永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室主任。感谢蒋永华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9年6月9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9 08:1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