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者何至于此——也谈王铭铭事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2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铭铭事件之发生,如果仅仅归咎于王的个人,那就像孔乙己辩白“偷”与“窃”的区别一般,实在有失偏颇。尽管这等事出现在我国最赫赫有名的高等学府,于表层看,是斯文扫地,但往里层说,我认为,却是当前的教育行政机制和学术机制使然。

今天,在一片“量化”标准的时风之下,教育界学术界也在浮躁中像陀螺般摇晃,评测学术水平的规则,往往一年一个样,三年就面目全非了;为了饭碗为了职称为了地位,弄得本来温文尔雅的学者们,情急之下,也只好赤膊上阵赴汤蹈火。

如果软性的学术水平问题,一概非得要用硬似砖头的所谓著作来检测,试想,司马迁穷19年之功才熬出50万言的《史记》,以今日所谓正统的眼光逼视,岂不早该从汉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位置上摔下来了?再如陈寅恪那样无学历、无著作、无教学经历者,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所四导师之一;还有梁漱溟以中学学历被聘为北大教授……从今天的教育行政机制来看,那不简直是火星上发生的事儿?至于困扰了人类350多年的费马大定理,许多大师即使枯心竭虑也不过或小有收获或无功而返,就是解读者安德鲁·怀尔斯也曾像幽灵般,在普林斯顿“游手好闲”了七八年,这七八年,如在我们这里,他会不会早被扫地出门了?如此等等。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大师的行止,若在今天,因学术研究的立项和所谓的成果,多与国家财政拨款、学校或个人的社会名利直接挂钩,以现行的行政或学术机制来评判,在来自各方的凝视和压力之下,在惟有马儿跑得欢大家才有好处的前提之下,无论是教育行政机制抑或学术机制,大概是断不会给他们成就事业的机会了,更遑论予以支持。

在弥漫着急于求成的学术风气影响下,行政上的要求和学术上的要求,都促使学者多抄捷径求速效。这样一来,你专著我专著,这项目那项目,今年有今年的专著和项目,明年有明年的专著和项目,类似王铭铭事件就很自然很应景地登场了。因为欠了哪一年,你都在职称、晋级、收入等方面与别人拉大了距离,似这等赶集般的习气和氛围,学术安能不腐败?至于专著,那还能不顺手牵羊滥竽充数者多?项目,还能不是重复者多?这番景象,难怪民俗学巨擘钟敬文先生都感触良深,学术生涯几达八十载的他,也就写了那么三几篇论文。横看今天众多在改革开放后始才著述的学者,著作等身的俯拾即是,直把老宗师孔仲尼先生那“述而不作”的遗训撂到了一边。学术竟能这么批量生产么?所以,以个人思想、个人精力而言,短时间学术能有如此“成就”,不抄袭反而异常了。

为了套现名与利,学术道德也日渐颓废。因此,只要稍稍浏览一下今天的一些号称专著的学术作品,理论体系是鲜有的,片言只语的感性话语居多,甚至废话、不经脑儿的话也冲口而出了(诸如前不久某“学者”放言“一个家庭有两套住房才是小康”,把这当作真知灼见抛出来,让人真不知说这等“学者”和中国学界什么好)。

一旦学术生涯寄生在这种学术环境中,除了放下自尊,匍匐前行之外,学者何来“特立独行”的可能?试问,今天谁还能能像苏格拉底那样,对着权贵们吆喝——别挡住照在智者身上的阳光!

同时,我们也应该审视“泛行政权力”化对学术的危害。现实中,某些学术部门行政管理执行者,往往与时背驰,为了一己之利益,动辄在自己管辖范围内耍刀弄枪。在目前教(职)代会或工会组织的功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在行政权的压顶之势挟逼下,就是本应“自由”的学术界,也难得“自由”了。

诸如,日前报载上海某大学出台的所谓的改革举措,其中之一是什么教授一概三年聘用制。我不相信这是什么创举、善举,反而觉得纯粹是功利主义和“泛行政权力”化的作为,只不过假改革之名而已,让当事人更处于弱势。因为,这种作为的后果,只能导致行政机制对学术机制的支配权愈益加大,而不是让学术更加“自由”。如果三年定去留,为了“留”,姑不说矛盾激化的破坏性远大于强化竞争带来的效率意义,仅是在人人自危之下,教育界学术界的行政权力已更容易出现腐败;为了“应变”,学术圈内,岂有不出现更多的王铭铭张汝伦辈之理?

当然,此举不顾欧美有教授终身制之事实,若仅为标新故,那就另当别论了。

至于教授的真伪、水平的高下,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应在评审机制上作改革。导致当前大陆教授像台湾那样“博士满街走,硕士不如狗”般泛滥的,主要是评审过于轻率、门槛太低。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应该是在评审时判定,而不是当了教授后才去“追究”,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但目前的情况却多不是如此。另一方面,三年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毕竟少而又少,武断地把学术研究拨弄得像流水线作业一般,在时间上作硬性规定,这很有点当年“二十年赶英超美”的意味。而且每三年在人事上折腾一番,教授们势必因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一个重人际轻规则的社会环境里,长袖善舞者总能如鱼得水,而专致于学术又不阿不附者则必然处境更加不利。

因此,就王铭铭事件看,要学者不致沦为“学诈”,学术界少些腐败,我们应正视现行教育行政机制和学术机制存在的问题。当然更期望教育部门和学术机构的行政管理者,能有更多像蔡元培傅斯年先生这样有“士”气的俊彦。同时,在当前教育界和学术界改革之际,应特别注意防止某些人假教育改革和学术机制改革之名,在教育界学术界实行“泛行政权力”化的倾向。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2年2月16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6 01:1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