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2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学界的真实写照。当前,制约中国学术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学术评价的不公。而评价不公就在于我们搞的不是学术评价,而是学术评比;不是真正的学术,而是“评比学术”;不是评比为学术服务,而是学术为评比服务。毫无节制而又不断加码的学术评比,已将我们学界一歩一歩推向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

                                     一

所谓“评比学术”,就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都围绕着“评比”的指挥棒转。批评是学术的生命,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只有在充分的批评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但是,名曰“评价”实为“评比”的“评比学术”不讲这些。它或者是只有“评比”,没有“批评”。或者是先有“评比”,后有“批评”,“批评”不能超出“评比”定下的调子。而那一点点“批评”,绝大多数也是为“评比”服务的,轻描淡写,“评”而不“批”,“批评”成了“评比”的吹鼓手。

在“批评”严重缺位的同时,“评比”却十分地越位。“评比”之多,多如牛毛。“职称评定”有什么研究系列,编辑系列,图书系列;“机构评选”有什么重点学科,博士点,科研基地;“成果奖励”有什么工程奖,项目奖,青年奖,国家图书奖,优秀期刊奖……此外还有这工程那工程,这津贴那津贴,什么填补空白,什么世界领先,最近又上了什么“精品课程”,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学人参加不是,不参加也不是(事实上,不参加也难),折腾得大家苦不堪言。  

如果真的能够促进学术发展,真的能够带来学术繁荣,倒也罢了。为了中华腾飞,为了什么什么,咬碎了牙咱往肚里咽,再大的牺牲咱也得干。但是,越来越多的学人对这些“评比”嗤之以鼻,社会上老百姓(纳税人)对此也议论纷纷。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这些年各种学术评比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严”的同时,学术泡沫激增,学术腐败加剧。不但腐败,而且还出现了为腐败辩护,为腐败叫好的学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乌烟瘴气,乌七八糟。这不幸之中的不幸,一次又一次地使我们想起那句古老却又常新的名言——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


                                   二

更令人悲哀的是,学界的这些个评比,竟没有多少科学依据。

目前,学界对于人文社科成果的认定,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同行评议,二是引用率与摘转率。这两种评议方法,其原则都是少数服从多数。然而,科研贵在创新,每一项真正的科研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新标准,新范式。当年共产主义“幽灵”出现在欧洲上空的时候,哪一项既有标准具有评说的资格?因为它就是自己的价值尺度。因此,少数服从多数并不是学术的原则。只有在表达个人或集团利益时,才能少数服从多数,科学研究则往往是多数服从少数。科学的发展,往往是以极少数人的新思想否定绝大多数人的旧观念为前提。事实表明,学术问题争论到最后,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同行评议与引用率到底能够说明什么?

还有就是,只有同等性质的事物才具有可比性。产品是成批生产的,所以具有可比性,而科研就如艺术品,每一项都是一幅“蒙娜丽莎”,都是独特的与惟一的,相互之间很难或根本就无法进行比较。同是历史学,研究中国史与研究世界史,怎么比?都是中国史,明清史与秦汉史又如何比?即使相同的课题,也必然会因人因时因地以及因其他条件而异。

科研不是种土豆,而学术不是造汽车。科研的创新性与惟一性,决定了其标准的模糊性,决定了我们进行评价时,只能制定一些非常抽象的“杠杠”。而抽象的指标,很难评出个你高我低,是不能或很难使人信服的。

                                       三

而对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物非要分出是非,无非就是找是非。最终只能是比关系,比帮派,比权力。表面上冠冕堂皇,背地里男盗女娼,靠的就是帮派,评的就是关系。谁傍上了评委,谁就是赢家;谁控制了评委,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他们想让上的人年纪大,就说老同志资历高;他们想让上的人年纪轻,就说年轻人能力强。他们想让上的人出版了一本书,就说他有专著;他们想让上的人发表了一篇文章,就说现在不看专著看论文。他们想让上的人“泡沫”多,就说他贡献大;他们想让上的人“泡沫”少,就说我们不重数量重质量……一句话,墨索里尼,总是有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单位都一边倒,一个单位里存在着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两个帮派,也是常有的事。打急了眼,就请上级裁判,或者诉诸舆论。如果还是没有结果,就比数量,比泡沫,看谁的数字多,看谁的泡沫大;或者比发表媒体的级别,或者比课题规格,或者比是否获奖,等等。就是不能比学术水平,因为最说不清楚的就是学术水平。

于是,不断推出新的评比项目,就成为解决既有矛盾的惟一选择。评了“教授”,还有“博导”;评了“职称”,又搞“津贴”;评了“基地”,再上“工程”,等等等等,叠床架屋,层层加码。然而不幸的是,就像吸食鸦片一样,每次新项目的增加,带来的都只不过是一阵抽搐之后的短暂“欢娱”。套用《老子》的一句话,就是“评比令人耳聋,评比令人目盲,评比令人口爽;驰骋评比,令人心发狂”。其结果只能是泡沫越吹越多,评价越“拼”越歪,无休止的恶性竞争,在耗费宝贵资源的同时,为学术腐败开了更大的方便之门。

                                        四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评比的大肆泛滥,戕害了学人的心灵,败坏了学术的品格,毒化了学界的空气。

这些日子,思来想去,就是不明白,我们学界搞这么些个评比,到底为了哪般!作为一个参照,可以举出前几年社会上各种国优、部优产品大奖赛,最后是国家明令禁止。为什么?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各种工农业产品,都有客观评比指标可循。有客观指标可循的产品评比都停止了,而标准模糊不清的学术成果反而要大评特评,岂非咄咄怪事!学界最初设立评比项目,是为了促进学术发展。遗憾的是,初衷美好,结果未必,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有学人针对目前学术评价不公的状况,提出加强监督,认为程序公正是评价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必由之路。但是,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因为“评比学术”本身就一部歪经,再念也念不好。在“评比学术”大潮之中,即使制定再多的规则,设立再多的奖项,也只能是南辕北辙,离学术繁荣的目标越来越远。

因此,我们学界必须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除少数不得不保留者之外,——就如鸦片只能药用——其余统统丢进“销烟池”。我们要以整顿“评比”为突破口,来一次从头到脚的大清理,让学界从评比的狂躁中冷静下来,彻底净化我们的学术空气,改善我们的学术环境。这,才是繁荣学术的必由之路。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4年7月16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18:4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