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玉圣:学术正义与学术共同体——读贺卫方《周叶中教授事件及其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2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出版社出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周叶中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合作的《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由于王天成先生率先披露其论文被抄袭、继之有网络热烈讨论和《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遂无可置疑地成为即将逝去的2005岁末最大的突发性学术事件——温文尔雅的北大教授贺卫方称之为“周叶中教授事件”。

周叶中教授事件几乎是再典型不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抄袭剽窃(除王天成外,据贺教授查证,至少还有崔卫平、高全喜、李强等学者的论著被抄袭);学术权力膨胀(导师在学生学位论文上无端署名);事后不仅毫无悔过之心、道歉之意,而且还无理狡辩、向他人身上大泼污水;作为学术把关人,出版机构在享受不当学术利益的同时(上述抄袭之书仍在热销中,甚至上了北京某著名民营书店的排行榜),至今仍回避其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抄袭者所服务的武汉大学,面对学界内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学术批评,迄今仍是闭目塞听、不作为的消极立场,“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与既往的为抄袭案辩护一样,相当多的人始终为周叶中教授鸣冤叫屈,大有“正不压邪”之势;除了《中国青年报》和《中国经济时报》排除压力和阻力而发表报道外,其他数以千万计的主流报纸一概集体失语;除了杨支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萧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和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外,诺大的中国法学界,也大都沉默而鲜有认真发言者。如此等等,都是值得反思的。

最近四分之一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目标的提出,法学从边缘走向中心——不仅是学术的中心,而且是政治的中心和社会的中心,于是法学成为显学(全国已有四百多家法学院,还有几十多独立建制的政法大学和政法学院),法学家及法律从业者也随之成为学术界、政界和社会上最活跃的一个特殊群体。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内部巨变之一。法学的兴旺发达,法学界的崛起与凸显,或许将是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有可能沐浴着法治的阳光雨露的昭示。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此抱有期盼。

由此之故,我们也就对于法学、法学家和法学共同体寄予莫大的厚望。事实上,我们这些年的法制变革与进步,也是与此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对于法学教育的发展(乃至发展过度)、法学研究的繁荣(甚至过度繁荣)、司法考试的完备(可能是目前最火爆的职业资格考试)、法律制度的健全(尽管还远远不够)、法学家之议政参政(正在方兴未艾),等等,我们没有理由不持乐观的态度。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目前似乎还没有其他的学科能与法律学科的显赫地位相提并论。

正是由于上述情形,与学术界其他学科的从业者相比,法学家群体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学术荣誉、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身份。与此相关,按照权利、责任和义务相对应的公正原则,我们就不能不特别期待法学家群体所理应承当的学术责任和社会使命。可是,冷眼旁观,目前的法学家群体能够承受吾等芸芸众生这一双双望眼欲穿的眼睛吗?

也许是偶然,同样是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学术重镇的法学院副院长、同样是周姓的两位教授,为上述问题给予了令人失望的回答。“鱼龙混杂”,也许是我们这个正在艰难地从人治向法治转型的国度的法学界的画像。不过,这还不是最要命的问题。

在我这个法学圈外人看来,目前的法学家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已变异为利益共同体。一方面,这是因为法学在中国本质上是一个复兴未久的新学科,法学的圈内圈外,说大就大,说小就小;低头不见抬头见。于是,法学界存在的问题,比如抄袭剽窃、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学术荣誉注水等等问题,除了贺卫方、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刘南平、刘大生、许章润、范忠信、孙新强、龙卫球等极少数学者仗义执言外,其他的无数法学先进和后起之秀,大都是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不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而是表扬与自我表扬。但是,问题并不因回避即自然化解,反倒有可能良性之病转为恶性病变。像武汉大学的二周这样,两位法学院副院长双双落水,虽然是戏剧性的,但绝不是偶然的。

贺卫方教授开了一个难得的好头。这不仅是因为他十几年来兢兢业业主持《比较法研究》和《中外法学》,为法学学科的学术规范建设所做出了持续而有效的巨大努力;也不仅是因为他义无返顾,登高而呼,运送正义;也不仅是因为他写过《法学之羞》这样敢于指名道姓的法学批评力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位冷眼热心的山东汉子身上所体现的学术正义与学术良知。这篇《周叶中教授事件及其他》再次证明:特立独行贺卫方,卫天卫地卫法学。毫无疑问,这不仅是法学家的骄傲,而且也是学术共同体的自豪。

只要学术正义不倒,学术共同体就有指望和希望。正是因为我们有贺卫方以及像贺卫方这样的学界栋梁,故而在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法学之羞”时,我们的法学、法学家和法学共同体才有可能力挽狂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学术荣誉”,这是卫方的夫子自道,也理应是每一个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诉求。那么,让我们身体力行,从现在开始。


2005年12月26日 20:50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5年12月26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7 22:5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