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不少高校采用让学生打分的办法考评大学教师,教师所授之课需要获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学生的“坚定支持”才算优秀课程。在实际上,的确也有一些课程获得了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坚定支持”,甚至也有百分之一百“坚定支持”的。但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坚定支持”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学和中小学的区别是很大的,中小学传授的是一些定型的确定的知识,而大学则要探索未知世界;中小学学生学的是“绝对真理”,至少教师认为他们传授的是“绝对真理”,大学生学的是“相对真理”,至少大学教师应当将他们传授的知识当作“相对真理”。比如,中小学老师说“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大学老师则要说“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当中小学老师说“地球的确围绕太阳转动”的时候,大学老师则要说“地球和太阳究竟谁围绕谁转动其实是说不清楚的”。古人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师既然要承担明德、新民和追求至善三大任务,他们怎么可能获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坚定支持”呢?
人类社会最容易伤感情的事无非是观点不同,人的一生最痛苦的事无非是改变观点。不难想象,那些对萨达姆怀着无比崇敬心情的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后遇到“萨达姆是专制魔王”的“相对真理”时,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他们对大学老师的态度又会是怎样的?
1979年秋冬之际,我的大学语文老师讲语言逻辑时举例说“文化大革命粉碎了林彪、四人帮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1980年春季,我的另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说“文化大革命是最典型封建法西斯专政”,这两种说法就曾经让我这个刚进大学不久的大学生十分反感。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刘少奇集团是第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怀疑这一点就是反对毛**;**粉碎了三个资产阶级司令部,贡献很大,怎么说也不能算“典型的封建法西斯专政”。幸好当时没有让学生给老师打分,否则我肯定要给这两位老师打不及格。但是,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我却时常感谢这两位老师,尽管我没有记住他们的姓名。
大学期间,给我以及我的同学留下很好印象(如果打分,肯定打优秀)的几位老师,包括讲授刑法的杨春洗、张文老师,讲授刑诉法的王国枢老师,后来却时常被我埋怨,因为他们回避了许多应该讲授和必须讲授的内容,如收容审查、劳动教养、犯人剃光头等等,现在让我给他们打分,只能打良好。
改变观点是痛苦的,而大学的任务恰恰就是要让学生不断改变观点,用毛**的话说就是要“不断改造世界观”,不改变观点怎么“明德”?不改变观点怎么“新民”?不改变观点又如何追求“至善”?大学生在改变观点的过程中,对老师的观点产生怀疑、排斥、反感以至拒绝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怎么能要求大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甚至百分之一百地“坚定支持”老师的观点呢?
对老师的观点盲目接受、毫不怀疑的大学生不是好学生,对老师的观点一味排斥的大学生也不是好学生。好的大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应当是在怀疑中接受,在接受中怀疑,并且最终超越老师的观点,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恐怕只有七十二人能够做到吧?如果让孔子的学生给孔子打分,持“坚定支持”态度(打优秀分)的学生恐怕不会超过一半吧?
同一个头脑在处理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常会犹豫不定,也会有思想观点的分歧,一个班级,几十个头脑在评价一个老师的课程时怎么可能高度一致、没有分歧(或者基本没有分歧)呢?
中国人总是喜欢高度一致、全体一致,殊不知,高度一致、全体一致的看法和决定往往是错误的,有不同的看法,经过争论和妥协,然后通过的决定却往往是正确的。远的不说,**党史就可以证明这一点。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比较正确的,在讨论通过时争议却很大,九大、十大的决议历史已经证明是错误的,但当时却是一致通过的。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政治家提出一项主张,一个教授提出一种理论,如果能得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支持,三分之一左右的反对,三分之一左右的漠视,是十分正常的,甚至也是了不起的。而得到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支持就不正常了,得到百分之一百的支持则肯定有问题。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将学生高度一致的赞扬作为评价大学教师的考核标准呢?难道我们希望大学教师都变成萨达姆吗?2002年10月16日,伊拉克就是否同意萨达姆连任总统的问题举行“全民公决”,投票结果是全体有选举权的公民百分之一百地同意萨达姆连任总统。萨达姆能获得百分之一百的“坚定支持”是因为他手上具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有大量的秘密警察和“共和国卫队”,有绝对一致的舆论工具,还有训练有素的“萨达姆敢死队”,公开的反对派、半公开的反对派以及秘密的反对派已经被杀光,潜在的和可能的反对派已经被彻底征服。大学教师没有类似于萨达姆的资源,怎样才能得到学生高度一致支持呢?据笔者观察,大学教师要想获得学生高度一致的坚定拥护和支持,可行的办法有下列几种:
其一,威胁法。暗示甚至明示,如果学生给老师打分太低,则学生的考试或者论文有可能通不过。
其二,催眠法。用一些云里雾里的“知识”向学生的身上泼洒,让学生浑浑然、飘飘然,一无所获却以为学到了很多知识。
其三,笼络法。和学生一起吹牛、聊天、拉家常,打牌、喝酒、洗桑那,用情感进行笼络。
其四,回避法。就是将大学生当中学生看待,回避现实问题,以免使他们受到震撼而苦恼。
其五,综合法。就是综合使用上述各种方法。
对于使用上述方法企图获得好的考评结果的大学教师们,笔者并不嫉恨,因为考评制度十分严酷,关系到职称、岗位、出国、工资、津贴、住房等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但是,笔者要说:大学教师们长此以往,不是萨达姆也近似于萨达姆了,虽然没有关人、杀人,在道德上和良心上和萨达姆却是一样的。
希望有关高校能够将考评方式搞得更合理一些,希望有关老师能够将名利稍微看得淡一些,因为毕竟:教授不是萨达姆。
2003/3/29于南京求稗书斋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3年4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