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与“学术警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4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成为学术界自身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因报刊和网络媒体的加盟,它也成为舆论的热门话题。在众语喧哗的论争中,出现了“学术警察”一词。反对学术打假者和学术领域的“地方保护主义”者,从贬义的语义上使用“学术警察”一词;弘扬学术为公、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精神的学术反腐义士,虽与之辩论,然事实上也不太喜欢“学术警察”这个词,因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警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过于复杂,过于矛盾。     

“学术警察”一词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的发明,但与其含义完全相同的“学界的警察”一词,早在40年代中期就被发明出来了,而且是从褒扬的语义上使用这个词的,并与著名的北京大学有关。这是笔者近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新出版的书话集《掬水集》时的一个小小“发现”。     

《掬水集》有一篇谈胡适先生和著名学者杨联陞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的文章——《小扣大鸣与莫逆之交》。这篇文章是陈先生读罢胡适纪念馆编、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3月出版的《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后,于1999年9月25日写成的,2000年3月18日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     

在这篇书话中,陈先生说:“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其(指杨联陞。——笔者)以大专家的身份,为《哈佛亚洲学报》和《清华学报》写了不少专业水平极高的书评,其立论之严谨,态度之冷静,思路之缜密,以及体现出来的学识之丰富,令人望而生畏。”(第61页)紧接着,陈先生就提到了《论学谈诗二十年》一书辑录的杨联陞致胡适的一封书札中关于注重学术批评的一条建议。平原先生写道:     
1945年,杨联陞恭贺胡适出任北大校长,并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出谋划策,其中有这么一条建议:“出版一个像《史学评论》一类的杂志,特别注重批评介绍(书籍文章都行。中国需要很多像伯希和一类的‘汉学界的警察’。)由于时局变化,胡、杨的学术野心没能真正落实。(第61-62页)     

陈先生揭出的这则史料出自《论学谈诗二十年》第57页。笔者无缘读到此书信集,但陈先生有这样一句提示:“我同意杨先生的思路,学界之有无称职而不专权的‘警察’,乃这个领域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第62页)联系上文,约摸可以窥测出,当年胡适、杨联陞(虽然出身于清华,而非北大)都希望北大成为中国反学术腐败的重镇,把培养像伯希和一类的“学界的警察”作为北大学术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有无称职而不专权的“学界的警察”,不仅对于学术发展来说是个关键,而且在胡适、至少在杨联陞心目中,对于北大来说也应是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窃以为,这正是杨联陞在恭贺胡适出任北大校长之际向恩师提出此一建议的用意所在。     

也许是北大传统的熏染所致,同为北大人的陈平原先生也非常注重学术批评,“始终持建设性的态度,抓住‘批评’不放”(第246页),为重建学术批评的信誉始终在不懈地努力。     

然而,十个手指不一般长。当像陈平原先生这样的北大人继承和发扬胡适、杨联陞倡导的注重学术批评的北大优良传统,为学界“批评信誉”的丧失感到悲哀,为出现更多的“称职而不专权的‘学界的警察’”大声鼓与呼的同时,北大却发生了令学界震惊和令人不齿的博导抄袭剽窃事件:有着留学英伦的学术背景,拥有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海外会员、北欧民俗学会名誉会员、《国际文化研究杂志》(英国)编委会中国编委、中国人类学会常务理事等一系列头衔,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的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代表作——《想象的异邦》一书中,被同为北大人的一个署名“晓声”的同学公开指认为大量抄袭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维兰(W.A.Haviland)的《当代人类学》(详见《社会科学报》2002年1月10日)。     

王铭铭教授的浮躁学风不是今日才被人发现。曹树基教授、王教授的厦大校友倪乐雄教授都曾著文批评王铭铭的著作及译著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然而,北大的某些学者为了保护这颗冉冉上升的学界“新星”,视严肃的学术批评为耳旁风,竭力进行“护短”,并在名牌大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声明“不希望见到‘学术警察’”(详见杨玉圣:《学术长城的自我坍塌》,学术批评网(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871&type=1001)。这与胡适、杨联陞当年关于注重学术批评,强调“学界的警察”之于学术能否顺利发展、北大能否顺利发展的思想主张,两相对照,其间差距何啻霄壤!     

一些北大人大概早已忘记了他们的先辈胡适、杨联陞们,早已抛弃了胡、杨当年倡导的注重学术批评、重视“学术警察”的作用的优良传统。所以,今天发生王铭铭抄袭剽窃事件,王教授所在的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所长喊出“不希望见到‘学术警察’”,想来也是很自然、不足为奇的。     

值得庆幸的是,胡、杨倡导的传统,毕竟没有为所有的北大人抛弃。从北大高层领导2001年4月27日和12月27日发表的一些关于“消除赝品,拒绝平庸,倡导精品”,斥责急功近利与浮躁学风的讲话中,从陈平原先生和“晓声”同学等北大人身上,笔者看到了胡、杨传统的继续,也相信北大的主流是希望见到、也欢迎“学术警察”的。所以,正如笔者在一篇评论北大高层领导在“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大会”上的发言的短文中所说的那样:北大还是有希望的。因为北大不只是北大人的北大,它更是中国人的北大,中华民族的北大。     


(陈平原著:《掬水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     

写于2002年1月10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2年1月10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0 12:1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