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遗憾 我的希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3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届"长江读书奖"的结果发表后,我和一些朋友一样,感到吃惊和遗憾,如此引人瞩目的评奖居然因为一个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而黯然失色。作为百名推举委员之一,我曾经行使过我的推荐权(尽管我只推荐了著作,而放弃了推荐文章),获奖的著作中就有我推荐过的一种。如果当时主办者让我知道评选的详细规则,我一定会提出我的意见。
         
我一直没有公开发表我的看法,因为要说的话别人基本都已说了。前几天《文汇报》的记者作电话采访,我才说了几点看法。昨天她又打来电话,告诉我这篇报道星期六将见报,但引述我的话只有一句。今天,北京一位朋友又劝我将这些想法写出来,这才有了下面这些文字。鉴于近来网上一些非理性的言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在接受电话采访后就已将所说的内容电告《读书》编辑部的吴彬女士。
         
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次评奖违背了一条基本规则--主办者不得包括在评选范围。按照国内外评奖的通例,《读书》编辑部作为评奖的主办单位,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不得列入评选对象,即使被提了名,主编汪晖自然更应在回避之列。有些读者或许不知道这一通例,但我相信百名推举委员应该具有这样的常识,更何况是严格挑选出来的评委!要是事先明确了这一规定,根本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民主"后果。退一步说,即使评委一致推选了汪晖的书,主办者就不能坚持规则,断然拒绝?总不见到只有"民主",没有"法制"吧!
         
至于《读书》现在的解释,那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问题不在于汪晖是否在国内,关键是他是否还是《读书》的主编。汪晖出国时并没有辞职,也没有正式告诉读者和推举委员,在最近一期的《读书》上他照样是主编之一,怎么能成为破例的理由?即使他在评奖开始后正式离职,为维持这一奖项和汪晖本人的荣誉着想,也以继续回避一段时间为宜。
         
这一解释还有一个很大的漏洞。据说汪晖本来担任评奖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因为出国才不当。一个中国公民要出国半年数月,大概不能说走就走,事先没有安排,何况汪晖还担当着《读书》主编的重任?如果他原来就有出国的安排,何必再当学术委员会主任?如果他原来并不知道要出国,那么现在以他出国为由说明他与评奖结果不相干因而可以受之无愧,显然完全是临时找到的借口。

         
其次是选集能不能评奖。由于这次评奖的规则中规定了著作包括文集,所以评汪晖的自选集并不犯规。但我从维持这一奖项的学术声誉出发,认为除了已故学者或老一辈学者终身成就性的文集外,一般不要评文集,特别是对较年轻的学者。这不是对汪晖的苛求,对其他人也是如此。如果有高质量的文章或专著,尽可以拿出来当文章或著作评,而文集中未必篇篇如此,再说每篇文章写作或发表的时间也未必都符合评选的年限。
         
再次是在汪晖之外,居然还有不止一位评委是被提名或获奖的对象。在这一点上,《读书》的解释同样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评委会是最后开的,评委的名单也应该是最后才定的,那么当时已经知道他们的作品被提名或被推荐,有的还有很高的提名率,主办者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当评委?本人为什么还要接受当评委?评委的名单是秘密的,当时如果换上其他人,对他们不会有任何伤害或影响。对那几位评委来说,如果有被评上的愿望,一开始就该回避,为什么要等到自己的作品列为评选范围后才退出呢?我不知道,其他评委的作品还有没有被提名或进入投票范围。如果只是因为最后没有被评上而不公布,那如何保证评委的公正性?我认为,担任评委的一个前提,就是自己绝不参加这一次评选,即使已经被提名也应要求不列入讨论。如果不愿意放弃这一权利(当然完全允许),就不应该当评委。
         
至于对按正常程序评选出来的结果,大家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本来"长江读书奖"只是民间的奖项,并不代表整个学术界或知识界,更不代表政府主管部门。只要资助方与主办方决定了的事,旁人是没有权力干预的,至多只能议论。主办者有权选定评委,评委有权评出他们认为合格的结果。但这项奖最终能拥有什么地位,是否能达到主办者预定的目标,能否具有与奖金额相称的学术性、权威性,或能相当于国内、国际的哪一种奖,则完全取决于其评奖的程序与结果是否达到应有的水准。从这一点上说,决定的因素不是资助方与主办方,也不是奖金的数额,而是学术界、知识界和广大读者。正因为如此,我才为《读书》和这次评奖的结果感到遗憾,因为这样高的奖金和《读书》已有的地位,本来完全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我曾是《读书》多年的作者,也是《读书》的老读者,自认为与《读书》新老主编都是朋友。我愿意参加"长江读书奖"的推荐,当然是乐观其成,希望这一民间奖项具有真正的权威。时至今日,我还是希望主办者能忘羊补牢,采取切实的补救措施。
         
我希望,在正式颁奖之前,汪晖兄表明态度放弃获奖,主办者宣布汪晖退出评奖。为汪晖兄和《读书》计,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弊,务请三思。如果认为有违民主,不妨请评委们再讨论一次。万一评委们还是坚持评选结果,汪晖兄主动放弃总可以吧!
         
我希望,主办者认真总结一下这次评选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修订出一套更科学、更严密的的规则和程序,操作更加透明。譬如说,评委资格应该加上本人的作品不参加本次评选为条件,否则就不得担任评委。又如,第一轮推荐的结果也应公布,至少应该让参与推荐的人知道。
         
我也希望,学术界、知识界关心《读书》和"长江读书奖"的朋友们都回到平心静气的、正常的讨论中来,不要被某些人的谣言和攻击所左右。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3年7月15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4 03:4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