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读社会科学报文章《一篇网文改变深圳》(2003-8-21),颇有感慨,因为它又触发笔者对“学术成果谁说了算”的思考。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思考,这原本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学界,往往是常识才需要思考,才需要讨论,才需要辨析……真不知这到底是学术的进步,还是其他!
据《一篇网文改变深圳》,2002年末网上广为流传着一篇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其“深圳正在逐渐失去区位优势”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包括深圳市长和国家发改委的官员在内)。关于深圳的未来发展,作者认为,深圳要配合香港巩固其在东南亚的中心地位,使深港大都会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与香港协同发展,就是深圳的出路。
该网文是否被“转登”在报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不得而知,但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同时又是一篇“网文”,当无疑问。
关键的问题就在“网文”。记得是去年,单位里年终统计成果,笔者有意无意“请示”了一句,网上发表算不算数?当然不算!这还用问吗?但如果是网上文章被刊物且是核心期刊“转登”,该怎么算?
同一篇文章,发表在网上不算成果,发表在刊物上就是成果;而有些高等院校更是邪乎,非发表在“核心期刊”,一律“不作数”。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现实。当年郭影秋到人民大学上校长之任,一身便装,夹个铺盖卷,既未提前“打招呼”,又无任何随从,接待人员自然不识。不过,校长就是校长,真的假不了。而我们今天的学界,如果编辑不识,通不过正规报刊尤其是核心期刊这道门关,李逵就成了李鬼,成果也就不是了成果;如果有幸“闯”过了“关”,李鬼就可以变成李逵,不是成果也是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中关于学术成果的完成,用词是“提交”而不是“发表”。很显然,学术成果有其自身的评判标准,达到了就是成果,没有达到就不是成果,与发表不发表、在什么地方发表何干!——说一个不大好听的比喻,强盗穿了警服,仍然是强盗。我们学界岂能只认衣冠不认人!
日前与友人谈及学术评估一事,友人特介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一篇随笔《学术高下是怎样衡量的》。张五常说年轻时曾在芝加哥大学请教升级的标准,得到的回答是:提交“一篇没发表的也行”,“我们只要看还没发表的文稿内容如何就可以决定了”。他后来在港大当系主任,同事的去留、升职,或聘请新人,衡量准则就是:“他们有没有说过一两句创新、大致上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重要的话”——“简单地告诉我,这个人说过些什么?”
“简单地告诉我,这个人说过些什么”,在我们这里简直是天方夜谭,而在人家那里竟如此平常——明明就是常识!——实际上,这类常识我们也曾拥有。当年清华聘用一无论著二无学位的陈寅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说到底,除开抄袭、剽窃,以及一些知识性的差错,真正有资格判定学术水平高下的,还应当是同行学者,而不是出版单位或其他什么外行。
不过有学人坚持认为,现行的量化与核心期刊制更“公平”些,如果没有这些“杠杠”,同行评议肯定是拉帮结派,好人更没法活。
的确,在我们目前学术环境下,不合理的事还真不少。学人若是不平则鸣,或仗义执言,说了不仅白说,而且还多半要惹来“麻烦”,平添许多烦恼。其结果是,不公正更加不公正,说真话的、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越来越少。但是!如果说了不是白说,不公正能够得到纠正,又如何呢?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3年9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