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根据如何,自然是看他的研究成果。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察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各种形式:论文、专著、译著、研究报告、普及读物等。评价的标准基本是偏重于数量方面,即成果篇数、成果字数。每年各研究所在做科研工作总结时,往往要统计本所全年发表了多少篇成果,有多少万字。在院科研局的科研成果统计中,则有全院完成的成果篇数和字数统计。然而,用篇数和字数进行考核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偏向,那就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与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晋级及至科研津贴等级挂钩,就存在着科研导向的问题,客观上起着鼓励科研人员重数量、轻质量的作用。虽然说,一篇学术论文得以发表,总得要有所创新,但创新的程度却有高下之别。用篇数和字数来统计时并不能区分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很难体现出科研成果的质量。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很可能倾注了科研人员的大量心血,甚至是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后才得到的结晶,其作用和社会影响要远远超过一般性论文。可是在用篇数和字数来衡量时,就会因为与一般性成果放在一起同等计量而被掩盖或被淹没。鉴于此,用篇数和字数考核科研成果的方法实在有改进的必要。
考核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在考虑数量的同时更要考虑质量。在研究型科研单位里,科研成果的质量甚至更应重于数量。研究型成果往往带有探索性,是在前景不甚清楚的情况下锲而不舍摸索前进而后获得的,故有很大的难度,唯其有难度才更有价值。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应该有相应的方法。目前,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估基本上是先作定性评级,如“国际领先”、“国际水平”、“国内领先”、“国内一般”等,再根据各定性等级的分值转化为量值。定性等级通常由学术同行来评定,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结项就是这样做的,评审计分表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设计的。这种方法把模糊的定性评价定量化了,是进步,然而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评定结果完全取决于从学术同行中挑选出来的评审委员或鉴定委员的主观判断。由于鉴定委员或评审委员的人数总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其代表的广度也有限,因而在评定结果的客观性方面还是可以再作探讨。再有,像基金项目或重大课题项目这类成果可以专门组成鉴定委员会来评定,而不属于这种类型的其他成果,尤其是科研人员自由撰写的论文又该如何评定呢?总不能对每一个科研人员的每项科研成果都组成鉴定委员会来逐一进行评定吧,因为那几乎是不可行的,科研成果数量太多,评定成本也太高。
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对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估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又不需要花费多少评估成本呢?有的,那就是统计科研成果的引用率。科研成果引用率,就是科研成果被他人引用的次数统计。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一条普遍的规律,那就是新成果往往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得来。发表科研成果的惯例是要附上参考文献,指出本文借鉴了哪些他人成果。(直接引用他人成果而不指明出处,轻则侵权,重则剽窃,为学术界所不容。)一项突出的、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发表以后,通常会在学术界引起同行的广泛重视,其观点、方法或结论会被学术同行接受,并在同类或相关研究中多次被引用。泛泛而谈的一般性论文几乎不会引起学术同行的重视,也不会被引用。所以,可以根据研究成果被他人引用的次数,来衡量该项成果的社会价值:越是被他人引用得多,社会影响就越大,价值就越高。要想使科研成果为更多的人了解,自然是发表在影响力大的权威刊物上为好,由于读者多,被他人引用的可能性也就大。而科研成果要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就需要有较高的质量、达到相当的水平才行。这样,用“引用率”来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价值),就可以起到鼓励科研人员出高水平成果、出精品的作用。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4年5月2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