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学界中人,只要是以学术为业(无论是从事高校教学还是科学研究),都应坚守基本的学术伦理,这是不言而喻的常识。
所谓学术伦理,就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举其要者,如充分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学术成果,通过注释、征引等,在有序的继承和创新中推进学术。身为学者,至少不能在著书立说中出现抄袭剽窃的问题(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坚守学术伦理,是一个学者之所以能成其为学者的道义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铁映院长不久前在《关于学风问题的一些思考》中提出,“学问可以高低并存,学风却不能正斜共处”,可谓一语中的。古人一向讲求“道德文章”,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可是,今人反倒越来越背离这种学问的境界。目前学术界的一些怪现象,比如愈演愈烈的抄袭剽窃现象,已经发展到了毫无廉耻、无以复加的程度。连中国最好的大学、最权威的研究机构在内,也都未能免俗,令人担忧。尤有甚者,教师一向是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但有的导师在自己的所谓专著中却大肆抄袭学生的学位论文和作业。那么,学术伦理何在?学术良知又到哪里去了?
学术腐败当然有相当复杂的原因,如社会风气的侵袭、学术体制的缺陷、权力取向的干扰、量化模式的崇拜,等等。但是,假如因此而像有的学者提出的那样,“学术腐败目前已形成一种风气,再也不能简单归结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30日第7版),恐怕值得讨论。
学者(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固然也是社会中人,但所从事的学术研究事业本身,就是追求真善美,惟真理而从。虽说学者也要和普通人一样吃喝拉撒,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是,既然身为学者、以学术为业,就理应在道德操守上率先垂范,起码也要守住为人为学的伦理底线。在当前学风文风问题成堆的背景下,强调“以德治学、从我做起”,确非无病呻吟。大而言之,“覆巢之下无完卵”,可能是不错的,但对于学者来说,还是应当有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内在追求。不然的话,只能为学术腐败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遁词和掩护。个人的道德修养,并非可有可无。如果我们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坚守学术伦理方面以身作则的话,那么,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公共学术伦理就有可能会逐渐进化到一个新的境界。
如果说学术规范主要是他律的话,那么,学术伦理则以自律为取向。在目前相当紊乱的社会氛围和远远不够理想的学术环境下,应该说,他律的学术规范和自律的学术伦理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维护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切实保障中国学术创新和发展的前提性条件。每一个严肃的学者都应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1年11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