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领教大人物的匿名批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0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讨论应当真实署名,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学术批评或者学术批判,也都在学术讨论的范畴之内,自然也应该真实署名。

最近关于学术批评是否应当真实署名的讨论中,有一种说法,就是强势者倾向于真实署名,弱势者倾向于匿名,因为在现行的体制下面,弱势者批评了强势者,往往会日子不好过,职称、奖励都成问题,无奈之中,只好采取匿名的下策。

在经济学著述的圈子里面,我也算比较早就发表过文章,鲜明指证和批评抄袭行为和不懂装懂滥竽充数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学风。就我自己而言,这只是出于学术规范的要求,从来没有计算到批评了大人物就会日子不好过。有些应该提出批评的而没有批评,只是因为精力不逮或者时间不够。所以,我非常佩服把学术打假视为己任的学人。

批评了大人物的自恃正统的理论,当时并没有"日子不好过"的感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我在社会科学领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一项官方科研立项的原因。申报奖项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做过,现在想想如果当初做了,可能也会感到日子不好过。

我体谅弱势者无奈匿名的苦衷,不过也愿意在这里贡献一个亲历的大人物匿名批判小人物的故事。

我是数学背景半路出家开始研习经济学的,那时候我在中国经济学界,完全是无名之徒,连个小人物都算不上。自恃正统的经济学家都坚持价格的劳动一元决定论,我却认为老百姓的"物以稀为贵"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性的规律,老百姓的这个经验,和现代经济学吻合得很好。因为价格机制是全部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我决定写一篇质疑劳动一元决定论的论文。

这篇文章自1987年首次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历经磨难,只因我锲而不舍,终于在1994年,在被迫几易其稿以后,得以发表。前后七年时间。

许多人都说人才最重要,但是按照我的经济学理念,制度比人才更重要。我的文章终于能够发表,托的是改革开放的福,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和中国***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在这样的气候下,我先是在报刊上发表许多小品文章,对比价格机制的两种主要理论,揭示劳动一元决定论的困境,进而展开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的论述。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都是常识了,可是当初能够以小文章的形式慢慢潜移默化开来,还真不容易。

1992年的十四大以后,我最后修改文稿,再次送到学报,坚持要求发表,提出如果仍然不许发表,要让我与匿名审稿意见见面,容许答辩。当时,中国经济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我们的《价格与市场》。结果,我的这篇题为《经济学科学重建, 要从价格机制开始》的论文,终于得以在学报1994年第一期刊出。

拿到学报一看,才知道这篇在大好形势终于得以发表的文章,仍然得到额外的关照,以主编组织的匿名的"辨析"文章紧随才许面世。批判文章题为《劳动价值论与市场价格--兼析"供求决定价格论"》,作者署名为"甄正"。其时,中山大学人事处的全校职工名录电脑查找系统刚刚开通,由于编辑部不肯透露"甄正"的任何联络方法,我也就毫不忌讳地要求人事处帮助查询"甄正"先生以便请教。结果,中山大学职工名录上根本没有一个叫做"甄正"的人,而"甄正"也没有像其他校外来稿那样标示单位。其实,这类"甄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人们见得多了。只不过直到1994年还要如此"甄正",难免叫人感到滑稽。

所谓"兼析",其实是"专析",一条对一条地批驳我的论点。批驳得怎样,读者自可想象,好在1994年并不太久远,文字还不模糊。

既然"百家争鸣",那么正常的批判、辨析,本来不但无可非议,而且求之不得。问题是主编先生"凡事左三分"的取向也太鲜明了一些,组织批判、辨析的脚步也太着急了一些,连形式上的"公平"也顾不得。读者看了不免要问,被批判的文章和批判的文章同期刊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们是会思考的,他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推理结论:主编先生判断立功的机会来了,事先把未发表的文章送给一位信得过的朋友,请他撰写批判文章,同期发表。让一个在明处接受审查,另一个在暗处准备枪炮。可是一"开幕",你看,既有了百家争鸣的样子,又旗帜鲜明地站稳了左派立场,何其美妙乃尔。如意算盘,可谓登峰造极。


且不说主编先生淋漓尽致的表演,时代可毕竟是进步了。早一点,面对不喜欢的文章,如果没功夫批判,只须居高临下,打出"肃静"、"回避"两块牌子,叫你泥牛入海,从此渺无音信。现在放你出来,已属大德大恩。如果能够做得再高明一点,让批判文章在随后的一期发表,岂不更好。这样,不但旗帜鲜明,而且外衣也漂亮。明明是预先组织的批判(因为按照学报一贯的"稳妥"作风,这一期面世之前,下一期早已发稿),却又可以掩盖恨此爱彼的立场。一副"公平"模样,两全其美。

如果说街头小报甚至文艺作品署名悉听尊便,那么学报上的学术讨论,实在没有匿名的道理。古人尚有"行不隐姓,坐不更名"和"来将通名"的说法,现在急切切、雄纠纠展开义正词严的批判的朋友,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究竟是因为作者心虚,还是出于主编的苦心安排,实在不敢揣测下去。

后来,这位"甄正"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坚持捍卫"长篇论文,鄙人获得被点名的荣幸。来而不往非礼也,我遂认真写了答辩文章投稿,结果被置之不理。好在别的地方能够接受发表,那是后话。要知道,按照官方的排列,"最高"刊物只能是坚持和捍卫的阵地。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1年11月24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3 00:1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