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现代国家中,大学是国家的思想库,是新思想的策源地。办好大学的重要几乎是毋需赘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一流的大学,断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把我们的大学建设好,才有可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我们的大学办不好,不仅不能提高全民族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还会导致大量的人才外流和资金外流。现在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将孩子送到发达国家的大学去读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大学教育质量不理想。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衡量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无非是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所取得的成就。而我们的大学在这两方面都是不理想的。
中国内地的许多高校的教育质量何以低劣?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这既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包括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安排。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终极关怀,一切都浸润着世俗的功利的考量,所以才会有“官本位”、权力崇拜。而这背后其实也就是对现实利益的崇拜。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的超越性,没有灵魂的高度,就没有思想的深度和意境的高远。这样的文化必定陶养不出伟大的、深邃的、丰富的心灵。自然,没有卓越的知识创新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我们的社会制度安排其实也表征着、甚至强化着这样的文化传统。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形成了一些利益共同体,成为我们大学中一些制度安排的本质特征。在这样的文化境域中,大学中的人主要关心的就是利益。大学里充斥着衙门作风,盛行着“有权力就有一切”、“汝果欲成名,功夫在学外”的潜规则,弥漫着投机钻营的市侩气息。在这样的氛围中,又如何能陶养出纯净、坦荡、真诚、深邃、博大的心灵呢?
我常看到某些所谓“学术权威”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骄横,也常看到一些资历尚浅又一心想向上爬的人在有可能影响他们前程的“老资格”面前的低三下四、奴颜婢膝的窘态。在这样的人身上,我们又岂敢奢望他们去创造、体现和传承真正的大学精神?
说得极端一点,中国内地的许多高校基本上是只有权术,而没有学术。什么能利益最大化就做什么,怎么做能利益最大化就怎么做,所以,大学里巴结官员,大学里“近亲繁殖”,重大课题被少数人垄断,大学里对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者的边缘化甚至是无情打压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近亲繁殖”为例来透视一下中国内地高校的运行机制。近亲繁殖的危害,大家都很清楚。因为,遗传学早就揭示自然界的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遗传特点,即近亲繁殖会导致物种退化,而远缘杂交将培育出新的品种。自然界基因的多样性保证了“物竞天择”,使物种不断进化。在人类的精神领域,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保证了学术的不断创新。可高校何以会“近亲繁殖”呢?原因当然也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大学里的某此人为了形成自己的小宗派,刻意留自己“信得过”、“用得上”的人,当然这样的人以自己的学生最可靠。可见,是权势者的个人利益主导着大学的运行机制。这样的运行机制怎么能够造就公平、公正、富有效率、生机勃勃的大学呢?
最近我才了解到,许多公务员职位报考的一个条件是“政治面貌”为“**党员”。我认为是十分不合理的,它不仅妨碍了公平竞争,而且也会诱发一些年轻学子以投机的心态而不是出于真诚的信仰加入某一组织。当特殊权利被泛化,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平等权利的时候,自然引发了社会上普遍的特权崇拜。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7年3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