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 飞:从学术批评到学术建设——访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2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  者:提起国内学术界的学术腐败问题,大家都不难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人们难以对学术界的全局和整体作实证意义的考察。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描述学术腐败的严峻现状吗?   
杨玉圣:首先,我想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学术腐败”,是在一种相当宽泛的意义上就学术文化界和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学风问题与学术弊端而言的。狭义地讲,至少包括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等形式,其中学术腐败是指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者利用不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如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等),学术不端主要是指学术从业人员有意识地进行的学术违法违规行为(如抄袭剽窃、实验作假、伪注等),学术失范主要是指学术研究及成果发表中存在的违背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的学术偏差(如一稿多投、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等)。  


记  者:谢谢您就有关概念所做的区分与界定。在学术界自身以及社会都对学术腐败问题相当关注的情况下,做出这些区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您能否说明一下上述区分的意义?  
杨玉圣:俗话说得好:“有的放矢”。把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失范加以区别,分门别类,进行具体研究,这样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对策。批评学术腐败问题,不是仅仅为了批评,而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话,才能达到学术批评的目的。比如,解决学术失范问题,主要是靠学者自律与他律,在这一方面,教育部和北大、清华、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教育部在2002年3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6月又下发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社政司2004年11月在杭州举办了“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最近又成立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解决学术不端问题,主要是法律法规。解决学术腐败问题,恐怕还得从体制改革入手。  

记  者:我还注意到,除了教育部和一些名牌大学的积极行动外,学者们也围绕学术规范等话题进行了许多值得首肯的群体性努力。能否劳驾您做一比较具体的介绍?  
杨玉圣:近年来,确实有不少有识之士(如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吉林大学教授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逸舟和徐友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等),为反对学术不端、推进学术规范做了许多工作。就我本人也曾参与的这些学术公益活动,比如“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2004年10月),会议发表了《关于恪守学术规范的十点倡议》。再如“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2005年7月),会议发表了《开展学术批评 反对学术不端 维护学术尊严——关于沈履伟剽窃案的公开信》。这些活动与倡议、公开信,在学界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记  者:从您这些年的研究和考察来说,你认为导致学术腐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杨玉圣:就上述狭义的学术腐败的界定而言,主要还是非学术因素对学术以及学术共同体的侵蚀与干扰。在现代社会,本来应该是分层化、专业化的。就学术而言,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情形外,尽管宣传有纪律,但学术研究无禁区。无论是大学还是学术共同体,就其正常和理想的状态而言,都应该是独立、自治、自由的,但现在的情形并非如此。比如,权力的越界、金钱的引诱,从左右两个方面在强劲地撕扯着学术与学术共同体。举个例子,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之所,但现在的大学,不仅越来越像个“养鸡场”,而且也越来越像个“公司”,还越来越像个“衙门”,惟独不大像大学本身。于是,出现了权学交易,不少高级干部热衷于到名牌大学担任所谓的院长、教授、博导,还有不少高级官员到名牌大学拿博士学位;于是出现了钱学交易,总裁、老板等纷纷到名牌大学“讲学”,越来越像“学者”,招摇过市,一手交钱,一手获取学术荣誉,乃至名誉教授、高级学位。于是出现了学色交易,如北京交大欧阳林教授事件。就是说,学术腐败首先是学术问题,但又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也同样是一个体制问题和社会问题。  

记  者:那么,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根本的解决办法?  
杨玉圣:从现有的国情民意体制来说,还很难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毕其功于一役”,大概是不现实的。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我们就完全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事实上,上述有关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来自学者们自身的努力,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外,我觉得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放开舆论监督,特别是电视台、报纸,应该在推进学术批评、反对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记  者:学术批评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更是得罪人的事情。那么,请问您如何面对在学术批评中遇到的问题、阻力和压力?  
杨玉圣:您说得很对。中国是一个关系网络错综复杂的“关系社会”,因此哪怕是纯正、严谨的学术批评,也一定会得罪当事人以及相关利益人。就是说,表面上是批评某一个人,但很可能实际上是得罪了N个人(比如10-30个人,如该当事人的朋友、老师、学生乃至领导)。我自己因为学术批评也得罪了不少学界人士(有的是掌握重大学术权力与学术资源的霸主式人物),因此现在感到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您提到的得罪人的问题。至于压力和阻力,就更多了,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记  者:最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你开始展开学术批评?  
杨玉圣:学术批评,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泛义的,只要是从学理意义上对与学术有关的学术评论,均可以叫学术批评;另一种是狭义的,主要是对上述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批评。如果是从前一种意义上来讲的话,那么我在1984年发表的第一篇习作(《林肯评价中两个问题的综述》),也可以看作是学术批评。如果从后一种意义来说的话,可以从我1991年发表批评《移民与近代美国》抄袭剽窃行为的《沉重的思考》一文算起。不论是从何时算起,在同龄人当中,我大概都是最早涉足这一学术是非之地的。  

记  者:学术批评网又是在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正式开张的?  
杨玉圣:学术批评网差不多创始于5年前,即2001年的3月15日,眼看就要五周年了。我们国家虽然有三千多家人文社科刊物,但几乎是清一色的“论文集”办刊模式,几乎没有刊物愿意发表学术评论或学术批评文章。就是说,缺乏学术批评园地。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革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网络的空间几乎是无限的。其次,网络的便捷也是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再次,学术批评离不开互动,而网络为互动式批评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最后,网络以其高技术的优势,铺天盖地,其影响力遍及全球。于是,就客串到一个自己原本十分陌生的互联网领域,而且居然苦撑了五年。  

记  者:网站的运营资金和人力支持,这五年是怎么过来的?我注意到,您用了“苦撑”二字?  
杨玉圣:“苦撑”是借用于胡适之先生的“苦撑待变”一说,那是六十多年前中国抗战的艰难岁月,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胡适之先生针对国际反法西斯总形势,提出中国抗战得“苦撑待变”。我认为这是一种相当有远见的战略策略。至于学术批评网,完全是我一个人在操持,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网站”。赔钱,搭时间,花精力,一言以蔽之,“赔本招挨骂”。这是“傻瓜的事业”。  

记  者:我曾经听你说,办学术批评网的五年是你“不务正业”的五年。那么我想问,你不觉得学术批评也是一种正业?你有没有觉得学术规范事业本身也是一种分工,它对于学术建设、学术发展的意义具有与学术研究同等重要的意义?  
杨玉圣:因为做学术批评和学术批评网,所以这些年来确实对自己原来的专业研究是有影响的。关于“不务正业”的说法,一是不少朋友从友好和爱护的立场是这么说的,二是一些论敌也是这么指责的,三是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有所调整,也常常说自己是“不务正业”。至于学术批评,我并不认为就不是正业,恰恰相反,我和你的看法完全一样,学术批评对于学术建设的意义怎么形容也不过分。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因此不被传统学科所认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我自己,在学术批评网五周年之后,将把主要精力回归到专业领域。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我已与人民出版社签约,应诺为该之撰写专著《美利坚合众国史》,2008年底交稿。该书也将是本人学习美国史二十多年来的一个总结性作品,我得全力以赴。第二,调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所工作后,将承担更多的教学、培养研究生等任务,分身乏术。  

记  者:那么,学术批评网的运营策略将如何调整?学术批评网的定位有何变化?  
杨玉圣:在我本人淡出后,学术批评网将采取现代公司运作模式运营,具体工作将由正在筹建的北京奥科德文化传播中心承担。学术批评网的定位基本不变,仍是以加强学术批评与学科评论、推进学术交流与学术进步为宗旨。除了继续办好原有的“学术规范”、“学术批评”、“学术评价”、“学界观察”、“史学评论”、“学问人生”和“学术信息”栏目外,还新加了“新书报道”与“期刊快递”两个新栏目,从而进一步发挥本网的学术资源与品牌优势,走特色之路,为学人服务。  
     学术批评是为了学术建设。如果说学术批评网既往的五年是以学术批评为主的话,那么以五年为一个时段,今后的五年将重在学术建设。  

记  者:学术批评网五岁了。请问您打算怎么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生日?  
杨玉圣:谢谢您的关注与雅意。确实,这个五周年的生日是值得珍惜的。为此,将于本月15日,即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日,也是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京举办以“学术批评与学术共同体”为主题的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学术酒会,同时还将举办纪念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书画展,届时将展出任继愈、王元化、章开沅、江平、刘绪贻、伍杰、王宁、张晋藩、陈光中、贺卫方、冯胜利、邓正来等著名学者以及国画大师宋涤等的新作。也欢迎您以及其他新闻朋友届时光临。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6年3月1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0:3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