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界"悲哀"何其多——从佘碧平的《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1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不久《书评周刊》思想版以大半个版面刊载了佘碧平先生所著的《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5月)一书的长篇书评,胡传胜先生在这篇题为《谁的现代性?--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的书评中开篇就赞叹地写道:"佘碧平先生的《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向我们提供了现代性的多重视域。从海德格尔到罗尔斯,当代西方至少十二个重要思想家被安排在'现代性的局限'与'现代性的重建'两个部分进行评述。……非常吸引人的书名与标题,表明作者有独到的问题意识。"由于我本人对"现代性"问题一直有着极大的理论兴趣,所以佘碧平的这本著作刚上架时冲着《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的书名以及作为上海三联书店策划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系列学术著作的第一部,我当即就不加思索地购下。只是限于自己的读书计划与精力,当时也就仅仅作过粗粗的翻阅。大体感觉是著者阅读面比较丰富,能够在二百多页的著作中将十四位西方重要思想家纳入评论(介绍?)的范围。不过倒有一个突出的印象是该著把应当用"权利"一词的地方几乎一律写作"权力",阅读时特别地感到便扭。记得我当时还对"上海三联书店"这个第一流的学术出版社品牌摇了半天头,觉得作者的"笔误"已是不该,但像这种在全书中无数次反复出现的明显"硬伤",出版社是完全应该在审稿时抓出来的。也部分地由于这一缘故,我很快就失去了细读该著的欲望和胃口。故此当隔了好几个月后读到胡传胜的这篇书评文章,我便再次从书架上取下佘著,认真地捧读了几章。  

不料真可谓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佘著中许多大段大段的文字章节怎么看怎么熟悉,同不久前刚读完的两位美国学者凯尔纳、贝斯特(D. Kellner & S. Best)合著的杰出学术著作《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1991年由Macmillan公司出版,1994年台北巨流图书公司推出朱元鸿等的译本,国内的中译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于1999年2月出版,张志斌译)中的理论阐述、观点立场乃至行文风格都太相近了!出于一个读者/消费者的内心自觉,我便略花时间比较了这两本著作的"异同"(由于手头没有英文原版及台湾"巨流版"的《后现代理论》,所以用来同佘著比较的只有中央编译的译本)。

佘著在21万字中评述了十四位思想家(其中有几位只是粗略介绍),而《后现代理论》在32万字(张志斌译本的中文字数)中评述了八位思想家(其中两组合著者--德勒兹与加塔利、拉克劳与墨菲分别被放在一起讨论),两本著作中重合的共计有德勒兹、福柯、利奥塔、鲍德里亚、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六位思想家。可惜正是在对这几位思想家的评述上,两书的种种"相似"之处实在太令人吃惊了!就拿佘著的第六章《鲍德里亚尔的"后现代主义"》(103~113页)来说,104到105页上的三大段可以从《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的145至148页中完整找到、106到107页上半页里的内容完全和《后》书的149至151页中的论述一模一样、而从107页下半页到109页第一段的所有文字同《后》书的153至155页中的论述几乎丝毫不差(仅仅是翻译用词上的些微差异)、109页的第二段则由《后》书156至157页上的"由此可见,……,都内爆为一种毫无差别的幻像流"那三大段中各抽一句话"拼装"组成、109页的第三段到整个110页上的内容则可以在《后》书157页最后一段至160页中继续"凑巧"地发现、111页的上半页则明显是《后》书162至163页上的"在《遗忘福柯》一书中,……,进入到一种后政治分析阶段"那两个段落压缩而成、111页下半页到112页第一段乃是提炼自《后》书163至166页、而112页第二段以及113页的第一段分别可从《后》书的166至171页、172至177页中找到……


既然,(1)以上例证显然超出了"学术研究巧合"、"思想成果重合"这一解释的合理范围,(2)"佘碧平"看来也绝不是凯尔纳(Kellner)或贝斯特(Best)的中文名字(从佘著"后记"中可知其乃是一位刚留洋归国的中国学者),那么从两本著作出版的时间逻辑来判断,唯一合乎逻辑的结论是:佘著中的相当大的篇幅"抄"自凯尔纳、贝斯特合著的《后现代理论》!其中尤以福柯、鲍德里亚、阿多诺和哈贝马斯这四位之评述为甚,佘碧平简直就是闭着眼睛对凯尔纳和贝斯特的研究成果进行任意"复制"。如此整段整节抄袭的内容篇幅占佘著的整整三大章,分别为第四章(福柯)、第六章(鲍德里亚)以及第十一章(阿多诺和哈贝马斯),而令人最感出离愤怒的是佘碧平竟大胆到连章节小标题都懒得变动、几乎原封不动地从《后现代理论》相关章节中照抄过来!(请参见文末"附表") 几个月前孙周兴先生揭发复旦大学哲学系的著名教授张汝伦先生抄袭时,曾就《历史与实践》(张著)与德文版的《哲学历史词典》作了大篇幅的详细比照,一是由于德文版的《哲学历史词典》国内读者看不到,二是因为孙周兴手里可以作为抄袭证据的也仅是《历史与实践》中的"7页文字(第96-102页,其余3页性质不明)"。然而对于揭露同在复旦哲学系任教、张汝伦先生的同事佘碧平先生的"著作"--《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的抄袭性质,我却无法再继续用这种大篇幅的对照方式。一来是因为佘碧平不惜笔墨整章整节的大抄特抄,抄袭证据比比皆是,而我这篇短文显然容纳不下那上万字的大段例证;二来也是因为作为被抄袭对象--《后现代理论》一书国内就有完整的中译本,读者自可方便地对照取证(不像《哲学历史词典》连德文版国内也见不到)。为了不大量浪费读者的宝贵阅读时间与媒体的有限版面,故此笔者将佘著目录中各章节小标题里的抄袭部分制成对照表格附在文末,至于章节内部大量具体的内容例证就不赘于此,读者们可自行查对,或许也会别有一番探索、发现之趣。

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佘著连"严肃的抄袭"也称不上,而是在"复制过程"时对《后现代理论》中的高水准述评进行肆意的缩水--专拣"述"的部分抄,而却将更有学术价值的"评"的内容丢掉大半。就拿评述福柯的这章为例,佘碧平几乎将凯、贝二位对福柯思想的早、中、晚三期发展/转变的精彩剖析及批评全部扔掉,仅保留了介绍/陈述的部分,将54页的文字(中译本)大幅压缩成薄薄15页的内容。在评述鲍德里亚等人的章节中也是用同样手法、如是炮制。胡传胜先生在为佘著撰写的书评中盛赞"佘先生的著作的成功的地方,应该说是他的问题意识",在我看来这段评论却也算是"歪打正着":既然具体的论述内容都是不动脑筋"拿来主义",那么仅仅剩下的或许也只有对"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的"成功"的"问题意识"了!曾在比利时"求学"的佘先生也许不会料想到这本只是由两位名不见经传的西方学者合著的理论著作会那么快在国内翻译出版,否则估计这位洋博士即使"问题意识"再怎样浓厚,也不至于去动这本《后现代理论》的"歪脑筋"吧!我现在不由得要怀疑该书中的"权利"全部写成"权力"之谬或许根本不是什么出版错误,而是这位留洋归来的文抄公博士很可能真不知道"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区别!

说句实在话,青年学者著书立说本也无可非议,但是如此这般地炮制"大书",真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由感到莫名的悲哀!国内青年学者抢着著书立说之风始于八十年代,而蔓延到九十年代显然已是泛滥成灾,学界内年纪轻轻却早已"著作等身"的"优秀青年学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每年都能够冒出一大批来。只是这大量的专著中有多少是真正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呢?或者我们再放低提问的标准:这些专著中有多少是属于真正原创的学术著作呢?在我看来,眼前发掘出的这种种"学界悲哀"正是国内学界这二十年来愈演愈烈的浮躁之风以及弊端累累的学术体制与出版体制所共同结出的"现代性恶果"!

我们知道一个青年学者学术研究的成长是从写学术论文做起的,在十年、二十年撰写学术论文的基础上,自然也就会有大量学术积累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原创性的思想成果,有质量的学术专著才可能在此基础上诞生。而目前的学术体制(高校、各级研究院所等)对于学者的高级职称评定中有一项"硬规定"--必须要出专著,促使国内的部分中青年学者们心浮气躁之风日盛,显然等不及这漫长但却必要的积累成长阶段,于是纷纷地各显手段、"拔苗助长"。许多号称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其实只是英语技能掌握得不错,大名鼎鼎的"XX学专家"说穿了只是个"XX学复述专家"。但就有不少人仗着这一基本功硬是成为了"著作等身"的名校博士生导师,并挤进"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行列,安然享受着"政府特殊津贴"。然而更令人倍感可怕的是类似佘碧平先生这样的连"复述"的基本功都不具备的洋博士,却也敢来"著书立说",真可谓"心黑手辣"之至。就算掏钱买书的读者们不来找他算帐,恐怕美国的德沃金老教授首先就要气得跳起来:我何时写过"认真对待权力"?相对于单纯靠"复述"成名成家的"国家级大师"们而言,直接抄袭(将他人研究成果直接占为己有)虽然更省事、成名也更快,但却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风险。"成名成家"与"声败名裂"对于这些中青年"文抄公专家"而言,永远只有一步之遥!张汝伦教授在其大书问世了近五年之后仍被远在德国的同行"追魂夺命",成为了"不幸浮上水面"中的一个。而佘碧平先生看来就更不走运了,"著作"刚出版了五个月就逃不过读者的审判。尽管佘先生也严格遵从"文抄公"的作案逻辑,将作为主要抄袭对象的《后现代理论》从其书末开列的长篇"参考书目"中小心地隐去,但碰巧笔者恰好是两本书紧接着连续阅读,所以怎么读就觉得怎么眼熟!不过我要郑重声明的是,我不完全是作为佘先生的研究同行来进行学界揭丑,而首先是作为一个受骗上当的普通消费者--花钱买了重复内容并且远为劣质的"伪书"而站出来予以"打假"的。所以佘先生完全不必兴师动众地再弄篇类似《批评的悲哀》来反"批评",因为我对这本《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实在没有作为"现代性"问题研究者的学术批评的兴趣,有的只是消费者不幸受骗上当的愤怒以及愤怒过后长久的悲哀!

另外也必须提及的是,除了学者个人的成名成家心切的浮躁念头,负责学术专著出版的国内出版体制也扮演了"学界悲哀"的同谋者。一位国外学界的学者同行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时最大的惊讶就是这里竟有那么多"著作等身"的学者,书店内铺天盖地是各种书名气派豪华的研究著作。要知道国外学者能在一家知名的学术出版社出本专著,就已经意味着很不寻常的学术成就了!国内学术出版社这种既不严谨也不负责的编审体制直接促使着"专著"激增、"专家"泛滥。如果说著作中是否存在大量抄袭的情况还不很容易发现,那么诸如"权利"变成"权力"这种低级错误也能堂而皇之地从多位"责任编辑"手中通过并大摇大摆地跃然印刷成品之上,着实不免让最终掏钱的读者/消费者们打心底泛起一阵无名恐惧!众所周知,健全的学术审查制度乃是学术著作出版质量的唯一保证。目前国内诸如"三联"这样第一流的学术著作出版社的出版质量尚且如此--完全缺乏基本的学术审查班底,唯"名牌大学"、"教授"、"博导"、"留洋"等耀眼招牌是从,遑论其他大大小小的二三流出版社,还不尽被那些不学无术的"浪得虚名之徒"玩弄于股掌之中?或者干脆撕下正规出版社的脸皮,同一群"草原"书商们大玩特玩起钱权交易(书号特许权)的市场游戏!佘碧平在其"著作"后记的最末一段不忘写到:"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倪为国先生,他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并且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此外,熊天丹女士在百忙中校阅了全书,订正了一些错误,在此,谨致衷心的感谢。"看来倪为国先生和熊天丹女士都应是上海三联的编辑人员,只可惜二位的极大"辛劳"换来的除了表面的"感谢"功夫,更多的则是实实在在的"欺骗",是先于所有读者和消费者的更为恶劣和严重的彻底欺骗。在我看来,这场发生在"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欺骗丑剧"与"不负责游戏"("作者"对编者不负责、编者对读者不负责)值得每一个学界、出版界、文化界人士认真深思。

最后我还须要指出,目前国内的学术体制(主要由各大高校以及各级研究院所组成)对这一桩又一桩浮上水面的"学界悲哀"也同样难逃其咎。如果说那完全形式化的职称评定制度因其规定太"死"而使"学界悲哀"不断泛起,那么奖惩不明的行政管理制度无疑是因其规定太"松"、严重暧昧不清而导致"学界悲哀"屡揭屡起,绵延不绝!不少事关剽窃、抄袭的恶性"学案"被揭发后当事人的校方既无公开处罚又没有内部降级,其包弊纵容、眼中容"砂"之"胸怀"实在令人费解!正是长期一贯地奉行这种"松紧错位"的学术管理制度,在这些金字闪闪的大学"名牌"背后真不知藏污纳垢有几许?继数月前复旦名教授张汝伦先生涉嫌抄袭被曝光后,今天笔者碰巧地又揭露出另一位复旦的青年学者、洋博士佘碧平先生的严重抄袭事件,只是不知道那寄生在如此学术体制中、侥幸没有"浮上水面"的还有多少神采飞扬的"优秀专家"?不知道还会有多少莘莘学子被蒙在鼓里地接受着这些"著作等身"但却不知"权利"/"权力"为何物的博士教授的知识灌输?这究竟是复旦的悲哀,还是整个汉语学界的悲哀?

在感受了孙周兴先生"实践哲学的悲哀"、"悲哀复悲哀"以及"被揭丑者"理直气壮的"批评的悲哀"之后,我只能面对书架上那包装精美的《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扼腕长叹:学界"悲哀"何其多!

2000年10月20日星期五

《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佘碧平"著"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凯尔纳、贝斯特著,张志斌译  
第四章:《福柯的后现代理论》 第二章:《福柯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  
第四章第一节:《对现代性的批评》 第二章第一节:《后现代观点及对现代性的批判》  
第四章第二节:《尼采与谱系学方法》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小节:《尼采与系谱学》  

第四章第三节:《权力-知识-主体》 第二章第二节:《权力/知识/主体性:福柯的后现代分析》  
第四章第四节:《控制与抵抗》 第二章第三节:《统治与抵抗:福柯的政治片段》  
四章第五节:《伦理学与自我的技术学》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伦理学与自我技术》  
第六章:《鲍德里亚尔的"后现代主义"》 第四章:《走向后现代性的鲍德里拉》  
第六章第一节:《符号交换论》 第四章第一节第一小节:《从符号社会到生产主义社会》  
第六章第二节:《微观政治与文化革命》 第四章第一节第二小节:《符号交换、微观政治与文化革命》  
第六章第三节:《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第四章第二节:《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第六章第四节:《"形而上学的转向"》 第四章第三节第一小节:《形而上学转向:80年代的鲍德里拉》  
第十一章:《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第七章:《批判理论与后现代理论》  
第十一章第一节:《批判理论与现代性》 第七章第一节:《批判理论与现代性》  
第十一章第二节:《阿多诺的"哲学批判"》 第七章第二节:《阿多诺的原始形态的后现代理论》  
第十一章第三节:《哈贝马斯与现代性的重建》 第七章第三节:《哈贝马斯与现代性》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1年11月21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7 15:3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