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中国体育科研管理的若干问题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5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一名体育科研人员,笔者经常有机会接触各类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虽然不尽了解这些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出台的背景,但很多问题一旦涉及到自身,就容易直接去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我想,在我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些问题,可能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这些问题又由于我不具备科研管理工作的经历,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出于对中国体育科研的关切,笔者还是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希望能为我国的体育科研管理工作者提出另一种思考视角。

一、并不标准的“国家标准”

在《体育文化导刊》上读到过有关西方国家体育标准化的文章,对作者的观点深表赞同。然而,笔者认为,一个标准的层次越高,观照和统摄面越广,其自身的规范和严谨性也应该越强。

这几年笔者申报过一些教育部的相关课题和项目,按照要求,每次在填报自己学科的分类代码时都必须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GB/T13745-92》,这是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日批准,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仍在很大范围内沿用的一个体育科研管理的“国家标准”。虽然这个标准的使用说明中强调了其使用的范围是: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本标准的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http://science.ctgu.edu.cn/xkdm/readme.htm)。但是,无论这个标准如何界定其使用范围,笔者仍然觉得此标准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已经难以适应体育科学当前发展的新形势。

先来看这个国家标准对整个体育科学的定位。在这个标准中,“体育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被划分到“人文与社会科学”中。这个问题从标准的学科分类原则、分类依据和编制原则来看,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乃至今天体育科学属性存在较大争议的情况下,出于管理的便利暂时搁置争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再一看,这个标准中对“体育科学”的具体分类则令人吃惊。标准把体育科学列为一级学科,其他的二级学科有体育史、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包括运动解剖学等)、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科学其他学科。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居然把体育社会学、运动医学等重要的学科遗漏。标准声称:“标准中出现的学科分类层次和数量分布不均衡现象是各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只要稍微具备一些体育科研知识的人都不难发现,体育社会学和运动医学等学科并不是在标准出台前默默无闻,毫无成绩的,把他们放入“体育科学其他学科”是主观上造成了学科地位的不平衡,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都值得讨论。二是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存在很大问题。标准中的“体育理论”到底是研究什么的?毫无疑问,它与其他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而运动解剖学是否就应纳入运动生物力学中,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三是这个标准已经使用10多年,多数学科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标准的范围,应该到了考虑补充和完善标准的时候。否则我们必定为标准所累,被不科学的标准羁绊了发展的步伐。如果一个从事体育社会学的学者申报科研课题,他(她)只能填报“体育理论”或者“体育科学其他科学”,而不能和从事体育史、体育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一样拥有自己明确的学科代码归属。这种现象在今天显然是不正常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二、并不科学的“学科称谓”

“体育学”这个词在20世纪30年代也曾经不令体育人感到陌生,那个时候还有过以体育学命名的书籍,相关的文章也发表过,但是目前这个词的使用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比如,某高校介绍上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GB/T13745-92》时就在自己的网页上把其中的“体育科学”置换成了“体育学”。笔者揣测,这是因为目前在教育部的学位管理体系中“体育学”已经成为整个体育科学的称谓。国家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学科、专业分类已经明确把“体育学”作为整个体育科学的称谓,其下面的四个二级学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

还有一种倾向是:一些从事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的人员把“体育学”作为“体育社会科学”的的称谓。如《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一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开篇就提及“体育社会科学(又称“体育学”)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类学科群”。而目前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中,“体育学”也确有指称整个体育人文和社会科学群的意义,因为这个基金规划项目中并不包含运动人体科学群的任何学科。

当然,由于教育部调整专业设置以后,“体育学”成为一级学科的代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增设“体育学”为纳入规划的一级学科,人为地带来了一个问题。教育部专业管理体系的“体育学”包含运动人体科学,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的“体育学”则没有运动人体科学。所以,称体育社会科学或者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为“体育学”容易给人造成一个印象,似乎运动人体科学不在“体育学”内。再加上国家学科分类标准中的“体育科学”包含所有的体育学科,更给人一种不知如何对体育的学科(群)如何称谓的印象。

在体育人文和社会科学体系内,这种混乱倾向更加严重。前述的《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一书包含了体育史学等明显属于人文学科性质的学科,而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一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中则将“运动心理学”纳入“体育人文学科”内。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的专业设置中只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提法,而没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称谓,这种称谓的差异本身就值得思索。高等教育出版社相继出版的系列体育研究生教程中,除去“运动生理学”没有照搬“运动人体科学”的称谓,另外的教程则基本套搬教育部的专业设置名称,但又有所差别,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这种差别到底说明了什么?不说造成混乱,但总容易令人有几分糊涂。总之,这个问题看似是当前中国体育科研领域的一个小问题,其实给我们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的麻烦是不小的,值得专门去研究。

三、有待整合的刊物布局

早就有人指出中国的体育学术刊物有过多甚至过滥之嫌。然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我国体育学术刊物的布局问题。因为只有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才能真正在整体上达成中国体育学术的整体进步。而据笔者看来,目前中国的体育学术刊物格局并不能达成这个目标。

先来看学术刊物的名称。除了“科技”、“科学”、“科研”、“学报”、“科学研究”,我们还有什么?这是一种典型的笼统的学术刊物定位特征。除去《体育文化导刊》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等极少数刊物外,绝大多数学术刊物都想包揽几乎所有的体育学科论文。从这些刊物的栏目设置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多数刊物设置体育社会科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像《体育文化导刊》和《天津体育学院学报》那样根据研究性质和研究领域进行栏目设置的刊物很少。有些学术刊物在20世纪80年代尚有自己的特色研究领域和特色栏目,如今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湮没了。

再来看学术刊物的整体布局。几乎每个体育院校都有自己的学报,几乎每个体育科研机构都有自己的“科研”、“科学研究”、“科技”或者“科学”。这些学术刊物的名称中绝大多数地有主办或者主管单位的名称在其中。如果说“科研”、“科学研究”、“科技”、“科学”或者“学报”这些名称代表了笼统的学术管理思路的话,那么把单位名称冠在刊物名称中则体现了一种并非或主要不是以学术和学科思维办刊的倾向。管、办体育事业的大而全直接带来的是体育学术刊物的大而全。这种几乎完全以行政建制为单元来办体育学术刊物的局面带来的只能是目前的这种学术刊物布局。无庸置疑,多数体育学术刊物的创立都有两种基本功能:对外展示本单位的学术成果和水平;对内为本单位人员提供学术成果的发表园地。这两个功能本来不应该是矛盾的,并且也不妨碍发表外单位学者的成果,不影响本单位学者到外单位学术刊物去发表成果。而目前中国的体育学术刊物尤其是水平相对较低的学术刊物似乎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良性运作机制。

反观西方社会,体育学术刊物多数都是以研究领域或者学科来布局的,从其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体育社会学”、“运动医学”、“体育管理学”等学科的称谓,从其名称上还可以看到“国际”、“世界”、“北美”、“美国”等,或者有些刊物干脆就以一个学科名称来命名。这种布局为什么好?一是可以体现学术研究效益的集约化,实现学者交流和沟通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通过刊物汇集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某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者。长此以往,体育界也许就能产生自己领域内的《Nature》 和《Science》,体育学者就不是龟缩在自己单位的小圈子里研究学问。各个体育学科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集群,从而推动学者们在自己的(国际国内)圈子里争先恐后地努力。二是可以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明晰化,提升学术成果传播和利用的效益。做体育科研论文和课题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你要查找某一个学科的文献,你都不得不几乎查找所有的体育学术刊物,而不可能仅仅从几种刊物中去查找到你需要的资料。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呢?如果全国一年有1万人这样去做课题和论文,这种时间、精力的浪费有多少?三是实现对稿件的学术把关。从目前全国的多数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结构看,很少有一个编辑部具备覆盖四个体育学二级学科专业能力的人员,多数编辑部的编辑要么精通体育教育训练学,要么懂一点运动人体科学。总之针对整个大的体育学而言,不少编辑部的编辑构成都有缺口,势必出现稿件把关上的缺憾。随便翻阅几种体育学术期刊,你都会发现显然没有把好关的文章,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刊物的大全而特点与编辑部成员的缺口之间的矛盾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经济社会正面临转型,中国的体育事业管理体制也不得不转型,而中国的体育科研管理作为整个中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改革和发展必将为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上述的三个观点是笔者近年来的一些感触,其所论及的现象有深远的历史背景,改变这些现象也绝非一日可成,但是随着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我们将迎来中国体育科研管理的现代化。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3年3月1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13:3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