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导考博“越出常规”的疑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1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看到中华读书报2003年2月19日看到一篇《学术界的名利场逻辑》的文章,提到刚刚出版的杨义所著《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文章还引了该书封底的一段话: “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杨义先生,担任了多年的博士生导师,身兼两个中国最高文学研究机构的所长。这样一位享有极高学术地位,业已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的学者,在2000年以同等学力资格申请了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成为当年最具轰动效应的学界新闻。他的博士论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他又是以怎样的心态重返校园?他自己怎样看待媒体对‘博导攻博’事件的炒作?这本书中即有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并说:“该书内文的最后,有将近30页的篇幅、洋洋数万字,是关于杨义读博士一事的,其中既有当时的一些相关报道,也有杨义本人对此事的最新看法。”文章附录又选自杨义《京派海派综论》一书中的《我的博士学位风波》一节。  

如果说过去读者“博导”为何考博议论颇多,那么现在旧事重提,更加关注的恐怕是杨义先生考博程序了,但是读了《我的博士学位风波》依然理不清他的来龙去脉。《风波》是这样说的:  
不曾料我在1987年写完《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之后,应邀写成一本《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的小册子,出版社本来答应3个月出书,若能那样,是多少可以得风气之先吧。但一拖竟然7年,直到我要去台湾“中央研究院”讲演同类题目的时候,才获得出版的光荣,不给稿费,只给300本书。书很小,我每次出差都带几本送给朋友,因为这是在书店里很难买到的。它似乎还可读,还没有成为明日黄花,甚至还能听到一些同辈的或长辈的、海内的或海外的同行的夸奖。最让我出乎意料而又最上心的,是一次在外地开会,我赠书给武汉大学的资深教授陆耀东先生,他当晚就把书看了,第二天就对我说:“你这本京派与海派的小册子写得好,学术含量和文化含量比我们一些博士论文还要高。”我从这些话中,感受到一位长辈学者对一个后学的厚爱和欣赏。我当时是开玩笑,后来是很认真地向他提出,能否用此书向武汉大学文学院申请论文博士学位。他答应回去与领导商量,并且说资格考核和审查是非常严格的。正如前面所说,我之做学问,向来是抱着当学生的态度的,并不认为自己当了“博导”,还当了什么所长,就学问到头了。我总觉得,能够在学术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还发现许多人可以拜为老师,这意味着他的学术青春还在,他的学术还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我不妨借这次申请学位,向自己的学术生命力挑战,看看它是否青春犹在,是否还有活力。于是我恭恭敬敬地接受陆先生的指点和教诲,认认真真地接受武汉大学对我各项资格的考核和审查,反反复复地按照博士论文的标准修改和扩充原来的文稿,然后抱着端端正正的求学态度,听取答辩委员会的指教和质疑。应该说,通过这次申请博士学位,我不仅增长了学问,也体验到做学问之道,实在是人生难得一遇的值得珍视的经历。我也知道,此事有些越出常轨,可能会产生某些新闻效应。  



笔者不清楚的问题是:  

第一,按照常规,不管是谁,即使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要取得博士学位的“考博”,首先要“读博”,要经过入学考试这一关,然而从《风波》一文中看不出这一点来。《风波》说“认认真真地接受武汉大学对我各项资格的考核和审查”,这是否就意味着经过了入学考试关呢?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试关,就可以“考博”是不是也太“越出常轨。  

第二,通过了“读博”入学考试关后,还得通过博士课程合格关,从《风波》一文中同样看不出来。文中“认认真真地接受武汉大学对我各项资格的考核和审查”是否也包含了课程考试,如果是,何不直截了当地说明,学了哪些课程,怎样通过考试的。  

第三,所写论文是对已经出版的《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一书的修订,而且按照“武汉大学的资深教授陆耀东先生”的说法:“你这本京派与海派的小册子写得好,学术含量和文化含量比我们一些博士论文还要高。”既然如此,将这本高质量的著作拿来作为申报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通过该是不在话下的。  

笔者确实搞不清楚,这个程序是否如此“越出常规”,希望不是如此。假如果真如此,那么这种“越出常规”推广起来,就可能引发一批想有个博士学位头衔的学者申请取得博士学位来。条件是一,已经是博导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博士学位头衔,二,自己已经有部著作其“学术含量和文化含量比我们一些博士论文还要高。”具备这样的条件,加上自己有坚忍不拔的决心不妨一试,自然“可能会产生某些新闻效应”。例如,在中国美国史学界的一些资深学者有博导身份但自己并没有博士学位,是否也可仿效《风波》经验呢,不过他们不能再向资深教授申请“考博”,说不定倒可能要向被自己培养的博士生的博士生导师来申请“考博”了。在北师大历史系已经培养了几十名中国近代史博士生的博导本人也没有博士生学位,他是否也可以效仿呢?不过他也得反过来向被自己培养的博士生的博士生导师来申请“考博”了。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3年2月26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1:3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