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学术回归学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1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30日、7月2日、7日和14日的系列报道,披露了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中教版副主编张国銮大量非法出版学术刊物、从中牟取暴利的事实,此公不仅假冒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广西教育学院主办的《中学文科》《中学理科》《小学教学参考》杂志和福建省科技厅主管的《学会》《武夷科学》等刊物的名义,为欲评职称的福建各地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有偿发表文章,而且从中获取大量非法所得。这些事实表明,张氏不仅违背了新闻出版部门的有关行政规定,严重侵犯了上述刊物的合法权益,而且涉嫌经济诈骗,因为他上述的假冒侵权行为都是以牟取暴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上当受骗者要求司法部门介入调查和处理的要求无疑是必要的、正当的。  

但是,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张国銮的问题至今仍然被包着,有关部门只是建议‘由其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不对其做出行政处罚’。作为**党员的张国銮至今未受到党政纪处分,有关管理部门也没有对其非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这说明,福建有关方面尚未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也缺乏对相关事实的性质的明确认定。这可能还反映了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至于事件背后有无权钱交易或其他利益纠葛,也是令人生疑的。  

收费发表所谓“论文”,张国銮并非始作俑者,现在相当多的报纸、刊物发表收取所谓版面费的文章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还有不少人先“投资”从出版社买书号,然后再编又厚又臭的所谓的论文集,只要出高价,不管质量一律刊登(作者主要是为评职称而积累本钱的大中专、中小学教师,其中多数人苦于想发文章而无门路),以此赚取暴利。不过,像张国銮这样大把地收了别人的钱、却又假冒刊物“发表”收费文章的情况,可谓登峰造极。感谢中国青年报的系列报道,把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怪诞现象暴露于阳光之下。这至少提醒人们,在中国,所谓“论文”的形象已经被糟蹋到了何等不堪的地步。  

由此还应反思目前教育界的职称评定和对学术研究以及论文成果的流行观念及其怪诞作法。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从名牌大学到一般高校、乃至中小学和幼儿园,都莫名其妙地兴起所谓的科研热潮,颇有“全民搞学术”的架势。这种盲动式的狂躁现象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如果说北大、清华等以创造“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知名大学”等口号为目标的名牌大学抓科研、搞学术乃名正言顺、义不容辞的话,那么不用说数量庞大的专科、中专类学校,即便是绝大多数本科类院校也不一定都具备做学术研究的条件。比如,这些本科院校本身往往就缺乏学术传统,没有学术研究的氛围,也缺乏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如实验设备、图书文献等);而且,随着近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越是条件一般的高校似乎越热衷于扩大数量,追求所谓的规模效益(因为招生越多,国家的财政拨款就越可观),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数量有限的教师连应付正常的教学尚成问题,又哪里有时间、有心思和精力搞科研呢?  

在美国这样的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大学的布局与定位是非常明确的: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的主要使命是从事学术前沿研究,因而其教师和研究人员除教书育人外,主要是致力于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就数量而言,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也不过二百所左右。其余的绝大多数大学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师以教学为主,科研并不被人看重,因为把学术前沿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就是其主要的本职工作。这样一来,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往往兢兢业业于科研,教学型大学的教师一心一意于教学,两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可是,在中国,现在的两千多所大学几乎不约而同地都强调所谓的科研,许多大学好大喜功,一窝蜂式地赶时髦,要办所谓的“研究型大学”,但结果又如何呢?以大学系统主办的学报等刊物为例,尽管有1000多种,数量庞大,但其总体质量几乎无可称道。最近教育部搞“名刊工程”,评来评去,仅选了11种,占1%还不到,这就是很好的例证。按照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大概连30所研究型大学也找不出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些年高校的论文漫天飞,数量急剧膨胀,但学术质量却严重滑坡,甚至出现了抄袭剽窃等愈演愈烈的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就像不能“全民炼钢”一样,目前的“全民搞学术”也注定是要以失败而告终的。恰如“全民炼钢”炼出的是废钢废铁一样,“全民搞学术”也只能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学术垃圾和文化泡沫。  

至于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阿姨搞科研、写论文,作为个人爱好的个人行为无可非议,但作为提职升级的行业要求则是滑天下之大稽。有条件、有天赋的某些中小学老师和幼儿园阿姨可以写写教学体会和经验总结,但这与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要求中小学老师和幼儿园阿姨写论文,就像要求农民得会做工、工人得会种地一样,荒唐透顶,完全是不切实际的错了位的空想,这实际上是鼓励人们不务正业、不做好本职工作而专门搞外门邪道。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在思想上明确:学术研究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学校、所有级别的教师都必须搞的工作;把它作为硬指标强加于那些非研究型大学、一般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师,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小者害了个人,大者坑了国家。或者,进一步说,学术研究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搞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写的;事实上,中国的教育也好、学术也罢,并不需要人人都搞科研、人人都写论文。经济上搞“大跃进”,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使我们吃尽了苦头,因为它违背了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教育上搞“大跃进”、学术上搞“大跃进”,也同样注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这同样违背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术研究规律。我们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重蹈覆辙。不然的话,像福建永春县的中小学教师那样“争先恐后地掏钱在所谓的CN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当地掀起了一股花钱发表CN论文的热潮”的怪诞现象,还将在中华大地上蔓延,泛滥成灾。张国銮们仍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目前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而真实的现实的写照吗?  


让学术回归学术,这就是说让学术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主业,以教学型大学以及广大的各类中小学的教师和幼儿园阿姨则应该集中精力搞好教学,让教师回归教师,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制订教育政策的主管部门不要乱点鸳鸯谱,尤其不要乱下“越位”指标、把学校和教师往“歧路”上赶。该搞好教学的必须把教学搞好,该搞好科研的必须把科研搞好,这样的话,或许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能搞好,学术水平也还有可能提升。果如此,将是中国教育的福音、中国学术的希望。  

痛定思痛,这恐怕才是我们应有的觉悟。  

2004年7月16日

(作者说明:承武汉大学李世洞教授对本文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特此致谢;本文由《光明日报》2004年7月29日摘要发表,这里发布的是全文)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4年8月1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23:1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