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眼中的日中和解之路 —— 任重而道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9 10:0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互为补充互不信任

  日中关系在2005年降到低谷。日本内阁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对中国抱有好感的受访者比例只占32%。另一方面,2005年另一项调查也表明,对于日本在全球的影响力,71%的中国人是持负面看法的。其后两国关系开始好转。去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的访华和今年春天温Jiabao总理的答谢性访日的确是破冰融雪之举。不过,解冻举措会永远持续吗?
  两国关系的基础并不那么恶劣。两国经济关系与其说是竞争,不如说是互补。他们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国,过去五年间贸易额增长了一倍。在作为日本新“工厂”的中国国内,有2.5万多家日本企业投资办厂。
  在安全方面,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刚刚访问东京,停滞三年之久的两国军方首脑会谈得以恢复。两国还一致同意,日本海上自卫队与中国海军舰艇将实现相互停泊。另外,对两国而言,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都有益处。两国都为促进东亚和平与稳定,而谋求实现渐进性地区统一。前往对方国家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每天都超过一万人。两国教育交流也在增多。
  尽管有上述诸多令人心安的征兆,两国关系仍然是相互不信任。中国利用导弹破坏了本国老旧卫星,这伤害了日中之间的关系。关于二战中的“慰安妇”问题,安倍首相发表了推卸战争责任的讲话;日本拒绝把占领亚洲国家表述为“侵略”;日本政府还认可了把南京大屠杀仅仅视为“事件”的新教科书。
  这一熊熊燃烧的火势,映衬出两国总理展示的和解的脆弱,以及在推动改善两国关系方面,国内政治支持基础的薄弱。
各为“名誉”苦苦奋斗
  日本与中国一样,谈论“名誉”就是在谈论历史。
  中国在从19世纪中叶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20年里,因外国入侵、内战和政冶混乱丧失了令人尊敬的地位和优势,中国一直在为恢复地位和优势苦苦奋斗。中国人把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亮相的盛会。
  不过,中国尽管在世界舞台上增强了自信,还是害怕日本修改宪法、赋予军队正当性、获得集体自卫权并成为“普通国家”。许多中国人都相信,日本的军国主义并未消亡,而只是处于休眠状态。日本和美国对台湾的安全表示关心,这让北京方面感到特别痛苦。
  而日本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东亚军事力量的巅峰,但现在迟迟难以重回这一地位。
  日本花了60年时间来获得负责任民主主义国家的好评。日本为自身的业绩和积极外援感到骄傲,对于近邻国家施压令其反省过去出轨行为的举动,当然会感到厌烦。日本对于中国的崛起还是投以担忧的目光。日本政府多位人士认识到,声称“和平发展”的中国的言辞与其行动之间存在落差,对其缺乏透明度的国防现代化和颇受批评的人权记录感到担忧。作为亚洲的领导型经济大国,中国将凌驾于日本之上的预期也令日本担心。

  日本和中国就这样维持着国家的“名誉”,并希望尽可能增添“名誉”。然而两国都担心陷入“零和博弈”中,因为双方都不能确定对手的战略方向和最终目标。
“名誉”事关国内政治
  “名誉”还在两国国内政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当性与其在两件事情上的执行能力有着更大关系。那就是创造强劲的经济增长,同时面对台湾和日本等对手捍卫国家的“名誉”。
  另外,对于民主选举产生的安倍政权来说,“名誉”他与首相的未来不可分割。安倍首相一直谋求消灭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政治领导层那里承继下来的政治耻辱。这一事实与首相保守的、民族主义的风格交织起来,使得日本的部分邻国对首相投以怀疑目光。恐怕是为了缓和这种担忧。安倍首相2006年10月5日在国会发表演讲,再次确认了“村山谈话”。
  然而,支持首相的保守势力不仅要求结束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停滞,还希望把日本提升到具有全球规模影响力的地位。为了完成这一惊人业绩,安倍首相就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不过,若被看成屈服于中国的压力,他又不可能长时间保住首相宝座。
  在国际关系中,力量具有决定意义。然而,增进和保护国家的“名誉”,对于积蓄力量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即使拥有经济力量、军事力量,也有可能丧失“名誉”甚至影响力。美国在伊拉克的经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不愿为“名誉”所拖累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讨论基于两国共通利益的积极议题的前提,日中领导人都对维持“名誉”和“面子”的必要性非常敏感。
  在靖国神社问题上达成的妥协就是例证。北京和东京都认识到参拜靖国神社已成为妨碍首脑会谈的政治因素。于是安倍首相一面回避提到靖国神社,一面表示准备消除“政治障碍”。北京方面也理解安倍首相不得不保持暖昧的原因。最终安倍首相采取了“不明说”是否作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态度。虽然没有达到中国所要求的程度,但中国认为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北京而言,靖国神社既是战略问题,同时也是战术问题。从中国的国内政治和国际威信来考虑,它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没有让步的余地。不过,考虑到台湾问题、中国对日本贸易和投资的要求等等,北京迅速得出了以下结论:让“名誉”问题继续成为两国关系的桎梏并非明智之举。
  在依然被美国主宰的世界中,相对弱小的中国不得不在原则与实用主义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中国最忌讳的就是,与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投资国日美两国的关系出现混乱。中国担心日中关系的整体方向是消极的,决定要尽力加以扭转。在这种背景下,在安倍首相伸出手时,中国方面没有迟疑就作出了肯定答复。
  另外,中国恐怕会坚持在国家利益的“核心”即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但另一方面,它也会追求与日本合作的机会。因此,它在解决东海领海问题上也会是积极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04:4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